国土资源部12月19日发出通知,要求坚决抑制少数城市地价过快上涨趋势。除了流动性过多、通胀预期增强等因素外,不少人认为,房价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在于有些地方为获取高额的土地出让金,采取种种措施推高地价、推升房价。更有舆论称,“土地财政”是高房价的罪魁祸首。 全国土地出让金或破2万亿 目前,北京、上海今年土地出让金已破千亿元,由于土地供应量约为过去两年的总和,今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有望突破2万亿元。 “‘土地财政’是个俗称,一般指一些地方政府依靠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收入来维持地方财政支出。”中国土地学会副会长黄小虎说。在一些地方,“土地财政”成了名副其实的“第二财政”,有的甚至成了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如果算上以土地作为抵押向银行贷款,地方政府的实际可支配收入会更多。”中国人民大学土地管理系主任叶剑平说。 “土地财政”之路不可持续 “‘土地财政’事实上造就了‘征地—卖地—收税收费—抵押—再征地’的滚动模式,地方政府、开发商、银行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王小映坦言。要维持这一模式,并获取较高收益,就要压低补偿标准征地,再通过拍卖等方式高价出让,农民“被”上楼现象频频上演,城市购房者最终为高房价“埋单”。 但国有土地毕竟是一种特殊的公共资源,如果将土地供应目标定位于地方财政的利益最大化,将有悖于其基本属性。“土地财政”还造成资金过度流向房地产领域,地方政府土地抵押收入的增长,则加大了金融风险。“土地财政”是不可持续的。一个城市的建设用地总量是有限的,一旦卖完,后续的财政开支就得不到保证。 “土地财政”模式 “征地—卖地—收税收费—抵押—再征地”,地方政府、开发商、银行成最大受益者 ■专家观察 “土地财政”怎么改? “‘十二五’期间,中央和地方政府在事权的税权分配会更加合理,搞建设项目、抬高地价增加土地出让收入等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将逐步消除。”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说。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副总工程师邹晓云说,房产税是一个增加地方稳定财源的选择。不少国家也有“土地财政”,但不是靠卖地,而是靠征收不动产税来实现。 “缩小征地范围,提高征地补偿标准,规范政府征地行为是征地制度改革大方向。”叶剑平说,国家已提出,除公益事业以外,要减少征用农民土地,当前要加快从法律上界定“公共利益”,同时还要打破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的格局,推动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让地方政府逐步从土地经营者的角色中淡出,成为纯粹的管理者,而不是主导者。 据《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