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经特许昨日在试运营前最后一次入园探访 “世博会若失去创意就将失去意义,正是人类创新不断地涌现,才让世博会一届一届办下去。”“这不仅是为了世博会,更是为了上海未来的创意产业,我们希望这个地方在世博会以后成为整个上海创意产业、创意可持续城市的标志用地。” ——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吴志强 今日,上海世博会将进入试运营阶段,大量场馆将首次与公众亮相。昨日下午,本报记者经特许再次进入世博园区,进行试运营前的最后一次探访。 入园安检升级园区像“地球村” 与一个月前相比,进入世博园的安检更严格了,入口处有公安和武警驻守,对进出人员和车辆都要进行细致检查,所有包及物品都要在检测仪器上检测。 昨日下午,美丽的上海滩下起小雨,城市烟雨朦胧。戴上临时出入证,本报记者被特许进入世博园区探访。 记者在接受了严格的安检后,进入世博园里。据悉,在今天的试运营期间,所有参观者在接受安检后还不许携带相机等物品入内。 漫步世博园,仿佛行走在一个多姿多彩的“地球村”。已竣工的各国展馆不仅在造型上别具一格,连建筑外墙上的颜色也是五颜六色。这里不再机声隆隆、人声喧闹,没有了上次记者入园时看到的繁忙的劳动景象,这里变得更美更迷人。大量绿化带已建好,鲜花绿树掩映下,一座美丽的大花园跃入眼帘,令人心旷神怡。世博轴矗立眼前,清新而妖娆。据悉,世博会期间,将在轴线上举办各类书画展。 耀眼东方之冠隐藏环保技术 在中国馆古典大气的外部造型下,展馆隐藏着许多环保新技术。 我们首先来到园区最耀眼的“明星”——被誉为“东方之冠”的中国馆。 中国馆屹立于园区A片区的中心位置,层叠出挑,气势恢宏,喜庆的“中国红”是从足足上百种红色材料色样中逐一挑选而出的,由7种红色组合而成。馆体颜色由上至下依次由深至浅,能在白昼不同阳光折射和夜间灯光投射及不同视觉高度等条件下,形成统一的具有沉稳、经典视觉效果的红色。 “斗拱”的造型寓意“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上层形成对下层的自然遮阳,屋顶“中国馆园”还将运用生态农业景观等技术措施有效实现隔热。 所有的窗户都是使用低耗能的双层玻璃。中国馆的顶部、外墙上会装有太阳能电池,以确保提供强大的能源,有望使中国馆实现照明用电全部自给。 踏着台阶走向中国馆,一种敬畏而激动的心情油然而生。这些看似简洁的中国馆台阶其实蕴藏着无数奥妙,一共有76级踏步,质量、工艺堪比人民大会堂的大台阶。同时重拾濒临失传的民间绝艺“三斩斧”,一块1米见方的石头上,斩斧要达上万刀,整个中国馆大台阶加起来达5400多万刀。 8分钟电影尽览中华智慧 参观者进入场馆,将首先看到一个巨大的环幕影院,通过观看一段8分钟的电影,感悟中国城市发展的智慧。 之后,人们将回溯历史,从中国最早的模块状城市发展规划遗迹开始,再到放大了数百倍的《清明上河图》中汴京的繁华,最终来到以白色为基调,营造充满未来感的舒展空间,给出未来城市发展的中国式答案。 从现代、到古代、再到未来,中国馆将上下五千年的精彩浓缩呈现,整个参观过程约需45分钟。在中国馆的地区馆屋顶平台上,2.7万平方米的城市空中花园“新九洲清晏”,将为中国馆承担起人员疏散、公共休闲等多项功能。每一个小洲上都会有代表中华大地上典型地貌的景观布置。 中国国家馆的展示主题为“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以东方为视角,以寻觅为主线。展馆共分三层,展示总面积达15000平方米。展馆从上到下分别为49米层核心展区、41米层体验展区以及33米层功能展区。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主题,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师法自然”、“和而不同”4个分项来演绎中国城市发展实践的独特内涵,馆内丰富的展示手段,全面、立体地展示全国各地、各民族多彩多姿的文化、各具特色的文明和最新的发展成就,从而让世界人民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 直通世博,记者在现场 本报特派记者庞山岚朱建国上海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