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成华区保和街道天鹅社区境内,有个地名叫邓家老房子。走进这里,目光所及是一片当地居民自建的两三层楼房,毫无规则地排在一起,找不到一处历经岁月沧桑的老房子。79岁的邓代华说,邓家老房子得名于清初康熙年间从湖南迁徙到这里的邓氏家族聚居地。如今,邓氏家族仍住在这里,有100多人。
高楼环逼中还有一大片农地
在成都市区三环路成渝立交外侧,成渝高速北边,是天鹅工业园园区。这一片除了厂房,就是民居,还有已拆迁待建的荒地,以及种着庄稼的土地。道路狭窄,货车往来,典型的城乡接合部区域。
按照地图上的标记,一路行来,恍若进入乡镇街区。接近邓家老房子,路边树木茂盛,天气温凉,居然没有成都惯有的闷热。上得一个缓坡,在几丛繁茂的竹林下,一家茶馆外,几个居民坐在一起闲聊。
50多岁的邓大姐用手环着指了一圈说:“这里就是邓家老房子。”既然叫邓家老房子,还有没有老房子呢?邓大姐摇着头说:“早就没有了,都拆了。”
她指着旁边10多米外的一栋两层楼说:“这里原来是邓家祠堂的位置,边上还有两棵大树。但都拆了,砍了,啥都没有了。”她说,这里是天鹅社区7组,这个组80%以上的人都姓邓,大家各自修建了楼房,出租的比较多。
在楼房群里转了一圈,基本上门都关着,楼下不宽的路边,停满了小车,越发感觉拥挤。有条小路通往北边,透过路边的竹林,依稀看到几个妇女和小孩坐在院门外歇凉,显露出一丝闲适,还能体会到慢生活的节奏。
在楼群的南边,一条小路通往一片葱茏之地。在周围现代化电梯高楼的环逼下,这里居然还有一口荷塘和一大片鳞次栉比的农地,地里的玉米、红苕、芋儿以及果树等长势喜人。
邓氏两兄弟先后入川到成都
79岁的邓代华,是土生土长的成都市青羊区苏坡街道上的人。他的入川始祖,与邓家老房子的入川始祖是两兄弟。
同治11年(1873),邓家老房子的邓启鸾修撰了一部《邓氏宗谱》,里面记载了邓氏兄弟入川的情况。
这支邓氏家族的鼻祖是东汉建国功臣邓禹。洪武年间,这支邓氏的先祖邓守洪和夫人叶氏,从江西南昌府奉新县同安乡十四都下山塘,迁到湖南宝庆府邵阳县西坪一都田心甲山。
进入清朝后,邓氏家族在邵阳县西坪一都繁衍茂盛,而当地土地资源有限,时逢康熙帝大力推行湖广填四川移民政策,邓氏家族中的邓国佐,字良甫,与夫人曾氏,带着邓安魏、邓安习、邓安相、邓安卿4个儿子和一个女儿迁徙入川到了广安府岳池县,以务农谋生。
入川后,邓国佐和曾氏生下幺儿邓安孝。康熙55年(1716)年底,已成家立业的邓安孝一家,带着父母从岳池县迁徙到成都府华阳县东门外凉水井(今成都市成华区保和街道天鹅社区境内)。凉水井地名今犹在,在邓家老房子南边直线距离大约一公里处,靠近成渝高速。
邓安孝头脑灵活,经营有道,经过数年打拼后,“囊金稍裕”,开始购置田产。这个时候,是乾隆初年。在邓安孝的经营下,家境越来越好,又陆续购置田产,前前后后上千亩。这在当时,算是一个比较富有的地主了。
邓国佐的弟弟邓国佑,字良生,夫人郑氏,康熙年间带着两个儿子入川,在成都府华阳县东门外五桂桥铜鼓山(今成都市成华区保和街道五桂桥社区境内)立业。究竟是邓国佐先迁到成都,还是邓国佑先到成都,族谱上没有说清楚,反正两兄弟入川后最终住在了一起。
相比邓安孝,邓国佑一家也不逊色。邓国佑的家境也逐渐兴旺,陆续购买田产数百亩。由于家业兴旺,人口繁衍众多,邓国佑的后人逐渐迁居到如今的邓家老房子,后世子孙聚族而居,直到现在。
少年时祭祖祠堂祖坟都还在
同治年间,为不让后代子孙忘记祖宗创业的艰辛,邓氏家族中的邓启鸾,遵从长辈及众多族人的重托,在原来世代相传的老族谱的基础上,增修了宗谱。邓启鸾接到这个艰巨的任务后,“慨然恭订,不惜昼夜之勤。”终于在同治11年修成了《邓氏宗谱》,该谱1947年再修刊印。
邓启鸾在《邓氏宗谱》中把原来老谱的字辈“守广友。继朝学应国,安光明亮启。世代永袭裔,清兴大耀宗”照录下来后,又新修了20字的字辈:“瑞发辉前烈,祥开振后从。咸沾先祖德,荣庆定雍容。”
邓代华是邓国佐的后人。他的先祖从凉水井迁居到红牌楼核桃村,后又迁到苏坡桥。
邓代华寻得《邓氏宗谱》后,又修了一部简要的族谱。他在《再修总谱序》中,回忆了儿时在清明节回东门和红牌楼的情景。
清明时节,邓代华跟随父兄家人一大早从苏坡桥出发,穿过成都城区,走路到东门外的凉水井和邓家老房子。那时,邓氏祠堂还在,祠堂门前有老桂花树,他和一群孩子在树上爬来爬去,玩得不亦乐乎。
午饭前,邓氏族人在邓国佐、邓国佑两座大坟前举行祭祖仪式,燃烧香烛纸钱,鸣放鞭炮,在高高的坟顶上插坟飘,各辈人等一齐叩拜祖先。邓代华至今仍清晰地记得,两座祖坟前,分别立有两座宽近1米、高约5米的大墓碑。
吃过午饭后,邓代华一家又前往红牌楼核桃村,去给曾祖父邓亮燔、祖父邓启祝扫墓。
半年前,邓代华回到邓家老房子。见到族人和当地现状后,他很是感慨,也许,过不了多久,邓家老房子一带将让位于新建的楼盘小区;邓家老房子的地名,也将被某小区的名字所替代。华西都市报记者黄勇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