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久
我与向以鲜先生相识已近20年,我比他年长10多岁。他在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供职,除参加古籍整理和教学外,他的新诗写得很不错,在中国当代诗人中颇有名气。
上世纪末,他与钟鸣先生一起主持四川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的管理工作,先后任过副馆长及学术顾问。这也让他有机会大量接触中国古代石刻艺术,在多年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几年前,他参与吕澎先生策划的银川石刻艺术主题公园项目,使得以鲜先生有机会更为系统深入地去搜集整理浩繁的中国历代石刻艺术资料,进而萌发撰写一部《中国石刻艺术编年史》的想法。
历经6个寒暑,以鲜先生精心结撰的编年史终于杀青。他请我为之作序,我读过感到惊叹。大著以编年体形式,分上中下3卷,洋洋洒洒200多万字,条分缕析,资料翔实,史论结合,文字清新,富有文采,可谓填补了该项学术之空白。此书的问世,于研究中国石刻艺术以及美术考古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中国石刻艺术历史悠久,至少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这个时代已经发明了农业和畜牧并开始定居生活,由于磨制石器的广泛使用,原始先民在实践中逐渐懂得实用与审美的结合,即对生产工具和生活器皿不仅仅限于实用功能,而且融入了制作者质朴的原始审美感受。此为中国石刻艺术的诞生开了先河。
商周时期的玉石雕刻,以及秦汉时期的陵墓雕刻,如西汉霍去病墓石雕群、东汉之石阙、石棺、画像石、画像砖、俑像等,显示出上古时期石刻艺术之兴盛。当印度佛教传入中土后,随之而输入的佛教造像艺术,极大地刺激了中国传统雕刻艺术的发展。一种全新的形式──石窟寺雕刻(包括摩崖石刻造像),南北朝时期迅速在北方、中原和南方展开,以云冈、龙门、麦积山、南京、成都等为代表的南北朝佛教造像,不失为中国早期石刻艺术的典型。
隋唐时期,由于佛教中国化的形成,促使中国石刻艺术进入鼎盛时期。造像之风遍及大江南北。两宋时期,以“理学”为代表的新儒学的崛起,给当时的社会各个方面都带来了很大影响。致使中国石刻艺术日渐世俗化,即便是以仙佛神像为题材内容的石刻作品,也毫不例外地把天国的神降到了人间。诸如重庆大足以及四川安岳等石窟中的宋代佛、菩萨形象,世俗化尤浓,充溢着极强的民间生活气息。
元明清时期的石刻,从总体上看已逐渐式微,但藏传佛教石刻在印度、尼泊尔、汉地的影响下,出现了上升趋势。尽管汉地的石刻已衰落,然而民俗石刻和建筑石刻却格外兴盛,如牌坊、戏楼、会馆等建筑装饰石刻,以三国演义、水浒及戏曲故事、二十四孝等题材的石刻相当精美。
一部中国石刻艺术史,诉说着历史的沧桑,透露出东方艺术的神韵,放射出中华文明的无际光焰。我相信,读者定能从向以鲜先生的大著中获益良多。
《中国石刻艺术编年史》向以鲜著,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