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a06版:当代书评 上一版  下一版
日期:[2016年03月13日] -- 当代书评 -- 版次:[a06]
方方长篇新作尽显犀利思考,选择记忆打捞还是时间软埋?
2016年03月13日



  


  在中国的女作家群体中,湖北女作家方方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存在。她拥有直率的性格,敢于在公共平台上,说出自己的观点。哪怕惹上麻烦,也毫不畏缩。她的很多作品,风格都偏犀利清冷,敢写出普通人、底层人最无情、最悲惨的人物关系和人生境况,同时也没有失去达观的人生态度。她还尤为关注历史题材,有大智慧,无小矫情。如在小说《武昌城》中,她以1926年北伐战争武昌战役为中心事件,再现当时的历史情境。描写了战争的惨烈,人性的袒露,理想和友情的强大力量以及不同信念、不同性格之间的冲突和契合。青年的激情和懦弱、少年的天真和早熟,在她的笔下,得到充分的展现。
  2016年第二期《人民文学》首发了湖方方最新长篇小说《软埋》。这部小说中,方方用她特有的犀利、冷静,去追索历史阴影,让很多读者深受震动。包括一些作家、诗人,也深表感慨。《青年作家》杂志主编、著名诗人梁平,读完小说后,这样评价道:“对人性的拷问竟是如此的锋利。”
  一个叫丁子桃的女人,患有失忆症,她没有任何亲戚,只有丈夫和一个儿子。每当她努力想回忆过去,她的丈夫就强烈建议她不要试图回忆,宁可完全忘记过去,对她才是有好处。丈夫去世后,儿子为她购买了一幢别墅。这刺激了她,在大脑深处几乎被遗忘的惨痛,又浮现出来:原来丁子桃原名胡黛云,在多年前是一家大户人家的儿媳妇。这家人因为担心被批斗就决定一起自杀。只留下胡黛云受命照顾年幼的孩子,从密道中逃出。坐船时,家里的长工富童为了胡黛云的丫头小茶,弃船而去,胡黛云和儿子落入水中,儿子丧命。胡黛云被人救起后失忆,有了新名字丁子桃。之后她遇到一个医生,与之结婚,生下儿子吴青林。吴青林在母亲的反常表现中看出端倪,并通过资料发现越来越多令他感到震惊和压抑的历史往事。但他感到无力承受复杂纠结的历史真相,最终选择了逃避和遗忘。
  在这个名为《软埋》的小说中,方法方讲述了一个被掩盖的历史伤痕,几十年后逐步被部分揭开的过程。读下来首先感受是,跟“软埋”这个词带来的悲剧气息一致,故事是悲凉、惨烈,令人惊悸的沉重感和压抑感。这种残酷,隐藏在当下生活的平淡和普通的河流下,强大到连爱情、伴侣、亲情都几乎穿不透。
  《软埋》并没有通常意义上的结局。带着巨大秘密的人竟然像所有平凡的人们一样,默默地死去了。失忆女主角的儿子,选择了不再探究到底。一些结痂的伤口被轻轻揭起,又或许会被迅速忘记。然而,这种遗忘是应该的吗?人在面对历史伤痛的立场、态度,在“看清往事”还是“安守当下”之间的取舍,选择弄明白,还是遗忘?让人深思。
  作为作者的方方,没有偏袒某一方的选择,而是用一种尽量中立、冷静的态度,去呈现这个小人物被大时代挫伤的悲剧。她说:“我希望人们能够更客观地,去看历史过程中发生的一些事。这也是我对自己的要求。我要求自己在写作时,站在每一个人物的角度说话,而不是站在写作者自己的角度去说一厢情愿的话。同时,我希望人们要明白,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记住一切。对于很多凡夫俗子来说,忘却未见得就是坏事。我们不能要求太高。但是历史必须有人去记录下这一切。不能让所有的一切被时间软埋。我的这部小说,只是想通过人的命运或那些导致命运转折的细微事件,来提醒人们,我们曾经经历过什么。”
华西都市报《当代书评》专访方方:
“文学负责打捞被时间软埋的历史”
  《软埋》的责编刘汀说,“文学负责打捞被时间软埋的历史。”方方很认可:“我们很多重要的历史阶段,都被交由时间软埋了。尤其在年轻人的记忆里,无数历史的重大事件,都以不存在的方式存在。但是,总归会有一些人,他们不想忘却。我这部小说,也算一个记录吧。”
  在对话方方时,记者提到,小说中带有伤痛气息的秘密,最终没有被彻底揭开。方方有豁达的解释:“人生中,不为人知的事永远占着大比例,而被人知道的事,只是一点点而已。即使著名人士,生活都在聚光灯下,上街买菜都被人看到。就这样,他们也同样有无数秘事随着肉身的死亡而掩埋掉。”
  当代书评:《软埋》读下来,让人感受到人性的深不可测,阴影之厚,令人不寒而栗。创作的素材、灵感是什么?
  方方:这是我的一个朋友向我讲述的她母亲的故事。很多年前,她就跟我说过。她讲过好几次,并且每次都说,她母亲得了老年痴呆后,曾经唠叨说:我不要软埋,夜里一次次叫喊“我好疼”。我当时并没有想过写小说。我们谈论很多的是,这一事件对她母亲一生的影响。她母亲内心深处一直怀有恐惧感。后来,朋友的母亲去世了。朋友火化母亲时,专门为她买了一口棺材,旁人不理解,但朋友坚持如此。之后,她再次向我讲述母亲所说“我不要软埋”。她说,我答应过她,所以我要让她睡棺材。我突然被“软埋”两个字击中,内心的创作欲望就像被燃烧起来一样。我知道,这两个字背后有着多么沉重的内涵。
  当代书评:小说名字“软埋”,首先一看就让人起好奇,这是什么意思?用这个名词作为题目,您有特别的想法吗?
  方方:我正是为了这两个字而写的这部书。“软埋”的意思至少是双重的,一是死去的人直接被泥土埋葬,这是一种软埋。被软埋的人是没有来生的,而选择软埋的人,也是不要来生的。另一重意思,则是活着的人,放弃记忆,拒绝记忆,忘却过去,忘却自己。无论是有意识地封存往事,还是下意识地拒绝记忆,他们也是被软埋了。只是软埋他们的不是泥土,而是时间。时间的软埋,是生生世世,永无人知。
  当代书评:有些人选择被时间软埋,您却用文学的形式,去掀开了一点时间的尘土。
  方方:吴家名无奈而放弃记忆,丁子桃本能地拒绝回想,而青林则因胆怯而逃避往事,他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让时间来埋葬一切。他们人生的一些部分,也被软埋下去。让过往残酷的事情不见天日,或许就是他们真实的思想。但,这世界总有人不愿意让历史的某个阶段成为人们的记忆空白。他们也不能放空一段历史为人所知的只是某些自家吟诵的片断。所以,他们会尽己所能,来找出最真实的内容,为历史填空。我写软埋,大约也是受这样一些人影响,尽己可能,作一些更为细致的记录,如此而已。
现实纷扰影响写作进展 但助于透彻认识人性
  谈到自己爽直畅快的性格,方方说,“我毕竟当过工人。有这样的经历和没有这样的经历,是完全不同的。”19岁高中毕业的方方,曾到武汉运输合作社当了4年的搬运工,拉班车扛大包。“当工人那4年,对我的性格塑造是至关重要的。他们对待现实的达观心态影响了我。而且我们底层工人最讨厌的就是你威胁人,你要打就打,拿到桌面上来,你不要威胁我,所以我们是不会怕威胁的。”了解了这些往事,自然也就对过去一年多,她在微博上的种种表现了。
  当代书评:柳忠秧告您的官司被媒体报道后,有人说,您当初其实可以选择主动避开,节省精力多写小说。您怎么看待这种建议?
  方方:说这种话的人,是根本不了解情况。这些事都不是我主动找上去的,都不是我主动找上去的,都是他们找上门来。我所做的事就是,有人在我门口挑战,我无非开门接招而已。也许,关起门躺在屋里一声不吭也是一种方式,但这真的不是我的方式。对于我来说,写小说固然重要,但对于在家门口叫板的人,走出门去捍卫尊严,恐怕比写小说要重要得多。
  当代书评:在很多人看来,不管怎么着,给自己惹上麻烦,甚至惹上官司,都觉得是挺费精力的一件事。您是怎么看待您的性格?
  方方:其实我并没给自己惹多少麻烦。我一直都是个懒散的人,自由散漫惯了。之前我哪里有过什么麻烦?所有的麻烦都是他们来找我的。这社会风气不好,他们有他们的玩法,我守我的底线,我们是各行其是,互不相干。我根本懒得管他们。但是他们要来招惹我,我就没办法了。我这种性格的人,不会躲,无非出门迎战就是。我也要向他们表明,我从来不惹事,但也不会怕事。他们既然要来惹我,那么我也要用行动告诉他们,我也不会怕他们。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如此而已。
  当代书评:写这部小说的期间,应该也是因为您在微博上的直言引发的状况,给您带来了一些纷扰的时期。在小说之外的现实生活中的遭遇,会怎样地影响您的小说创作,还是基本没有关系?
  方方:当然有影响。那件事情发生时,我就是正在深圳僻静处住着写这部小说。之后几乎有长达一年多时间没有安定。写作这事你也知道,心静是很重要的。心不静时,经常会不在状态。但有些事,它既然发生了,就必须得面对,毕竟人生并不只有写小说一件事。所以,耗时一年半时间去面对一些必须面对的事情,我觉得并不算浪费时间。实际上,因为这些事的发生,让我对人性有了一些更为深切透彻的认识。它让我知道,有些事情朝恶的方向行进,变得复杂而难以捉摸,并非全是恶人所为。当然,我不会把这些照搬到我的小说里。它们会变成另一种东西,溶进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