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四川泸州长江经济开发区、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这三大园区,沿江落子错位布局,依托水、陆、空纵横交错的立体交通网络,布局了新兴与传统各占一半的天、长、地、酒、新、生、市、物八大产业,成为泸州市产业集聚发展的“动车组”。
产业布局和结构的优化,激发了泸州经济发展的活力,带动了整个泸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迅猛增长。2015年,泸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63.7 亿 元 ,比2014年增长23.9%,高出全省平均增幅13.7 个百分点。其中,全市民间投资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37.4%。
第三产业发力
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达28%
进入“十三五”,泸州市委七届十一次全会确立了“决胜全面小康、加快建成区域中心”的目标定位。“区域中心”在逐步形成的过程中,必须依靠服务业的“磁场效应”聚集人流、物流和资金流。泸州近年来的服务业加快发展,为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泸州市统计局副局长包蓉介绍,2015年,泸州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 值 378.8 亿 元 ,比 上 年 增 长10.5%。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5.9%;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1.0%;住宿和餐饮业增长7.4%;金融业增长 17.5%;房地产业增长9.4%。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8.0%,比重比去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
“2015年,泸州的三次产业结构已由上年同期的12.7 :60.2 :27.1调整为12.4 :59.6 :28.0。”包蓉介绍,服务业和消费的关系最为直接,是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也是最可靠、最具可持续性的拉动力量。“从数据上看,泸州的服务业正在加快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大。”
“泸州的服务业发展的目标,就是要做到传统服务业稳步增长,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日前,泸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强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泸州“将把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摆在首要位置”,同时还将加大力度发展现代商贸、现代金融服务业和智慧产业。
优化工业结构
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并驾齐驱
泸州长江机械有限公司,是泸州市企业转型升级的典型代表。“从江阳区茜草坝搬进泸州高新区后,我们新建了办公大楼、检测中心、汽车同步器试验中心和变速器台驾试验台,所有设备全部更新,不少是从德国进口的。”泸州长江机械有限公司负责人向朝东说,他们正在努力打造一个国内汽车传动系统零部件龙头企业,建设国内机械行业智能化程度最高的工厂。
从2014年开始,泸州就对原有的九大园区重新进行规划调整,设立了泸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四川泸州长江经济开发区、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三大产业园区,并重新布局了新兴与传统各占一半的八大产业。目前,泸州三大园区入驻企业1362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35家,占全市71%,解决就业16万人。
2014年是泸州的“产业发展突破年”;2015年是泸州的“产业转型发展年”;2016年,泸州再次将发展主题聚焦到产业上,并将这一年确定为“产业创新发展年”。按照计划,到2020年,泸州三大园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并全部建设成为“千亿园区”,综合性收入突破3500亿元,为建成川滇黔渝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提供强力支撑。
刚刚过去的2015年,三大沿着长江布局落子的产业园区,实现了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共同发力的良好局面。这一年,泸州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4.0%,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 7.9 个百分点。全市传统四大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3.1%,其中,酒的制造业增长13.0%;能源行业增长7.1%;化工行业增长 9.0%;机械行业增长18.8%。
持续增量提质
民营经济为泸州注入新活力
“泸州已经建成了华润万象汇、西南商贸城一期,还有一系列综合、专业的商业网点,现代商贸业迈入了加快发展的良性轨道,现代金融服务业等相关产业也比以往活跃得多。”泸州市商务局副局长崔斌介绍,在全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过程中,民营经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他们为泸州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崔斌介绍,2015年初,泸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民营经济跨越发展的实施意见》,为泸州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近几年来,泸州已多次出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比如,从2013年起,泸州市财政就安排1000万元用于扶持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发展。同时还建立了上市企业后备资源库,对改制上市的企业给予一定资金支持。”崔斌说。
在一系列配套政策的扶持下,泸州的民营经济呈现持续增量提质、加快转型升级的趋势,已成为地方经济最具潜力、最有活力的增长点,带动了泸州固定资产投资的迅速增长。2015年,泸州全市的民间投资(含农户投资)达到980.6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7.4%,拉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9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泸州的消费增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极大地刺激了内需。来自泸州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5年,泸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9.7亿元,13.9%的增速位列全省第二位。其中,餐饮收入高达83.2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商品零售则高达476.5亿元,增长14.4%。
释放“磁场效应”
泸州已瞄准5000万人辐射圈
“来自泸州市房管局的数据显示,到泸州买房的人,市外的竟然占到了48%,比例名列全省城市前列,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四川某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曾祥蘖,在叙永县江门镇开发的商住项目,2015年遭遇了房屋销售瓶颈,但他仍然对泸州房市的未来充满信心。他认为,泸州的“磁场效应”正在被逐渐释放出来。
“泸州地处川滇黔与结合部,有川南其他城市无可比拟的区位优势。”曾祥蘖分析说,泸州这种独特的优势,很容易与泸州的政策优势叠加,形成经济增长的优势。“为此,我们的项目将市场定位进行了调整,瞄准了宜宾的江安、云南的威信、贵州的赤水等邻近地区。”曾祥蘖相信,在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的大背景下,泸州的“磁力”会越来越强。
1983年泸州建市时,城区面积不到10平方公里,人口只有10万。然而,30多年后的今天,无论是城市规模还是城市品质,泸州川南城市群中的佼佼者。这里与邻近的贵州、云南、重庆多个县市都已经或即将实现高速相连。每到节假日,挂着川滇黔渝各地牌照的车辆,从泸州93公里绕城高速公路8个入口进入泸州,探亲友,过周末。
目前,泸州已瞄准川滇黔与结合部的5000万人口“辐射圈”,正在做强产业,完善功能,提升品质,建设产业集聚中心、教育医疗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和金融服务中心,并以此在川滇黔渝四省市结合部形成强大磁场,吸引周边的人来此创业、定居。随着二期工程顺利推进,泸州的西南商贸城,也打出了“做5000万人的大生意”的口号。 华西城市读本记者 曾业
新闻链接/
泸州的“天长地酒”和“新生市物”
2014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泸州市市长刘强,首次公开提出“天长地酒”和“新生市物”的产业概念。其中的“天长地酒”,分别是指天然气化工、以“三长”企业为代表的机械制造业、地下能源产业和白酒产业等四大传统产业;“新生市物”分别是指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现代生物医药产业、川滇黔渝结合部商贸市场和港口物流业等四大新兴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