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璟璟
11月26日晚上10点左右,又一起窨井伤人事件在南充发生。上高三的马瑜乘坐同学小李的电瓶车,当车行至该市滨江南路二段公交站时,电瓶车突然车头下降,同学小李摔倒在地受伤较轻,而马瑜则向前飞了出去,导致面部着地,受伤严重。 (相关报道详见07版)
窨井伤人、少女毁容,类似的悲剧,我们已经见识过多次。只是很可惜,一次次的悲惨个案,却换不来行之有效的系统治理。我们依旧不知道,下一次的此类事件,会在何时、何地又一次上演?这种不确定性,恰是最令人深感无奈的部分。作为常见的市政设施,窨井盖却一再成为城市里酿祸为害的陷阱。于此,总该拿出对策才是。
现代城市之内,市政养护、隐患排查,本应该是标准化、程序化的操作过程。这意味着,那些危险重重的窨井盖,理应在事前就会被发现和替换。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我们往往在事发之后,才如梦初醒、追悔莫及……这一事件中,受害者时至今日依旧找不到“负责部门”。这或许从一个侧面印证了,针对窨井盖等设置的日常公共管理,是何其混乱与疏忽!
祸患常积于忽微,这是不言自明的常识,却依然没有成为深植于心的敬畏。在很多时候,我们城市的微观治理,仍是放任自流和冒险式的——缺乏充分的风险预估以及常态化的应对,总不免会发生,诸如窨井伤人一类的荒诞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