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璟璟近日,四川多所高校的学生反映,自己的身份信息被莫名其妙地注册到了一个购物网站上,甚至有些还产生了“欠款”。记者查询发现,江苏、河南、福建等地也有学生反映身份信息被盗用、“被注册”、“被欠款”的情况。 (详细报道见05版)
随着个人社会关系的复杂化,个体信息的保密,似乎变得越来越不可能。特别是随着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的兴起,公民身份信息被窃取、被泄露、被倒卖的事件,更是屡见不鲜了。试问,谁该为此负责?我们又能否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来彻底杜绝此类事件?
现实中,不同的机构,在不同的场合,总是在搜集着我们的私人信息,这在无形间已然累积了风险。而且,许多信息搜集方,本身就缺乏必要的道德自律,缺乏严谨的内部管理,这就意味着,其极可能成为“信息泄露”的源头。面对如此现实,我们所能做的,也许只有多一份谨慎之心吧。而这,当然远远不够!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一些商业平台为了提升人气,往往将注册入场门槛定得极低,这在客观上等同于给“身份冒用者”大开方便之门。扭转此一趋势,显然需要在日常的司法实践中给出对策。也就是,突出平台方的审核责任。因其疏于防范所导致的“身份冒用”以及债务纠纷,“无辜躺枪者”应免于责任。若要无关的公民个体来为失序的商业环境买单,显然有悖常理。
的确,我们有责任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可是如今的状况是,我们已经无力保护。无力、无辜的人们,不必承担太多——不负责任的信息搜集者,无所顾忌的信息泄露者,才是理所应当该被追责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