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a03版:第一眼 上一版  下一版
日期:[2014年12月10日] -- 第一眼 -- 版次:[a03]
成都“最具幸福感”区域在哪儿?平安成华名列第一
2014年12月10日


成华区网格员在居民家中走访服务。

  

成华区构建“1314”社会治理体系,成为全省网格化服务管理建设示范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

┃难题┃
治安难点热点区域较多
┃破题┃
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打造“一张网络”,实现“复合共治,多元化参与”。
  “抓住建设‘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的契机,全面实施社区基层治理机制改革,将治安防控网与社区管理和服务网融为一体,打造‘网格问需、集成分解、零距离服务’的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
  坚持联动式管理,实现“五警联勤、部门联动、商家联防”。
  整合力量,实现“专业带领、点线突破”。
  连续3年,成都均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引来无数人向往与倾慕。那么,成都“最具幸福感”的区域又是哪里呢?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的最新调查显示——成华区市民的幸福感位居成都市20个区县第一名。与此同时,今年初,成华区以全国第四、西部第一的成绩被设置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
  短短几年前,成华区还没有摘下老成都人心目中“东穷北乱”的帽子。作为曾经的“老工业基地+大农村”,成华区经历着产业升级、城市转型、社会转轨的转折和阵痛。
  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何而来?今日起,我们带您走进成华区,聚焦一张张平凡的面孔。他们是最普通的网格员、老旧院落居民、民警、志愿者,他们讲述的成华好故事,将为您揭秘“幸福感”的源头——社会治理创新。正是他们,构建起了背后以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为核心的“1314”社会治理体系,夯实了平安成华的建设基础,带来了市民满满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孩子走失 网格员1小时帮他回家
  网格员李天惠,最近成了成华区桃源街1号院的“风云人物”。1号院的阳光家园里,托管了10多个残疾孩子。2013年11月,16岁的智障孩子王兵(化名)在生活老师不注意时走失。正在老师和家长担心不已时,李天惠发动区公安分局、辖区派出所等各种资源,一个多小时就顺利找到孩子并护送回家。
  李天惠只是一个普通的社区工作人员,她哪来如此“神通”?原来,在她背后支撑的,是一个信息化“大网格”——早在2011年,桃蹊路街办就成为成华区首批网格化服务管理试点的街办,2013年9月更是成为成都市唯一以信息化为支撑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试点街办。
  12月9日,当我们走进桃蹊路街办时,立刻被一个170寸大屏幕、显示区域3D地图的网格化服务管理监管中心吸引住了。据桃蹊路街办党工委书记伍凌云介绍,整个街办管辖区域被划分为60个网格,并录入3D地图。
  “一个工作证、一本工作手册、一份民情联系卡、一本工作日记、一个工作包、一件工作服、一部手持终端,是我们标配。”李天惠说,当听说孩子走失后,她第一时间把情况通过手持终端上传到街办的网格化服务管理监管中心平台,这个系统可以与全区的网格化服务管理监管中心平台、各单位联通,情况迅速被传达到区公安分局、辖区派出所。通过调取天网的监控画面,走失孩子的轨迹很快被确认、追踪,随即在新鸿社区被找到,并被安全护送回家。
  未来,李天惠这样的网格员将有越来越大的能量——成都市首个街办试点的“三朵云”正在桃蹊路街办推进,社区综合管理、社区化服务、社区公共服务心地等三大平台将为居民带来更多便利。在这里,你的生活将更安全,重点区域的人脸识别摄像机将帮你堵住危险嫌疑人;你办事将更方便,社区终端机就可以办理众多服务。
一张网格
网住的是民心:
  通过细分“责任田”,全区106个社区划分为855个一级网格、973个二级网格,1630人的一级专职网格员,2900余人的二级兼职网格员,推动服务管理向社会末端延伸,更好的解决为群众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区监管中心—街道服务中心—社区管理站—网格员手机终端”网格服务管理信息化“四级网络”,使平安建设跨入“大数据”时代。
  今年底“大联动”中心试运行,集公安、城管、网格、维稳、应急、网上信访、视频监控等多功能于一体,集成“大平安”、“大维稳”、“大信访”、“大调解”等功能,将实现24小时对内实行网上网下联动运行,对外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打造解决民忧的“连心桥”、化解矛盾的“减压阀”。
/ 青龙辖区 /
警情连续三年下降 摘下“北乱”帽子
  “要求是每周进社区三天,但实际基本都在社区里。跟居民混熟了,干起工作来也方便很多。”陶茂林,成都市公安局成华分局青龙警署社区民警。如今,“进社区”已经成为他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居民王兰珍说:“以前时不时有住户被偷,现在老陶经常来提醒,门卫也开始严格登记,就没有发生过偷东西的事情了。”
  这种变化是全新的:青龙警署辖区主要为成华区青龙街道,约20平方公里,有大量流动人口,但64名民警有限,很难随时深入到社区。去年3月,青龙警署为日常治安工作“减负”,联合辖区治保队、交警、城管执法队,建立起一支172人的青龙辖区交通秩序综合管理队。这支队伍融合了交警、城管等30多名执法力量,再加上辖区内1000多名群众积极分子、社区网格员的配合,大幅提升了治安管理能力。
  通过调动群防力量、制定“下沉”规章,社区民警真正“蹲”在社区的效果明显:截至8月,该警署辖区抢劫立案27件,同比下降31%;抢夺立案68件,同比下降14%;有效警情 2673 起,同比下降30.4%。为了让社区民警“下沉”更到位,成华区还出台试行方案,要求选拔优秀民警担任社区警长,并兼任社区党组织专职副书记,参加社区会议和重大事项决策,协助社区党组织书记分管治保、调解、人口管理、法制宣传等工作。
联动管理
让市民安居乐业
  “平安不平安,首先看治安。”火车北站毗邻成华区,成渝、成绵、成南高速公路和川陕公路始于成华,是进出成都之咽喉,素有“成都东大门”之称。
  通过实施警务机制改革,促进警力下沉、力量统筹、资源整合,成华区进一步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构建起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新格局。2012年以来,成华区推进“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联动管理,实现“五警联勤、部门联动、商家联防”,做到管理上层层松绑,人员、资源、功能在社区网格中集成联动,有效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同时,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合理布局、改建提升全区“天网”监控。
  通过治安形势研判,实现街面人防和空中技防无缝衔接、优势互补,适时精确指导街面网格布警,最大限度挤压违法犯罪空间。
  成华区有效警情连续两年下降,2014年1月至11月同比去年下降15.15%;其中,抢劫警情下降28.33%、抢夺警情下降10%、诈骗警情下降22%、扒窃警情下降16.22%。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大幅上升。
成华区“1314”社会治理体系
成为百姓“幸福感”奠基石
  幸福是什么?一千个人或许会有一千个答案。平安,则是幸福最重要、最首要的基石。成华区构筑的“1314”社会治理体系,无疑是让成华区市民的幸福感位居成都市20个区县第一名的重要基础。
  “1314”是什么?“1”即明确一个目标,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加快建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先进城区”;“3”即实施区域化党建、行政管理体制、财政管理体制“三大改革”,“1”即建立一张覆盖全域的社会治理网;“4”即坚持多元化参与、精细化管理、人本化服务、长效化治理“四化驱动”。在这个体系运行的3年里,我们看到了治安防控的立体构建、矛盾纠纷的及时调解、民生诉求的有效解决、涉稳事件动态调处、群众工作渠道拓展。
  不断加快回应民生诉求,不断提高平安成华的建设水平,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也就随之而来。这大概是成华“幸福范例”的价值所在。 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