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璟璟
11月24日凌晨,成都红星路南延线锦绣大道上,一辆运渣车在天网摄像头下,将一大堆渣土就地倾倒在辅道上,造成辅道断道。昨日,交警和城管部门对该车所属公司共同开出了成都市今年以来治理乱倒建渣行为的最重罚单:公司被罚款6.1万元,并被列入黑名单。(详细报道见03版)
运渣车随意倾倒,早已是屡见不鲜。只可惜,前车之鉴犹在,前赴后继者不绝。而这一次,居然有运渣车在摄像头底下,堂而皇之地倾倒建渣。由此导致道路遭堵,整整清理一天方才恢复。
尽管巨额罚单开出,肇事者付出了应有代价,可我们仍不禁要问,为何这种明显有违法规、有违道德的行为会一再上演?特别在专项监控、联合处罚日益健全的语境内,何以仍会有运渣车不惜铤而走险?这到底是源于一种习惯性的路径依赖,还是因为既有的管控体系尚且不足以产生足够的威慑?
或许,要彻底治理运渣车乱象,还有很多可以发力之处。就职能部门而言,显然需要进一步健全对相关从业者的前置监管。从而尽可能确保能够在特定时段,就特定车辆掌握实时信息。而就建渣运输企业而言,它们同样有必要设法加强对雇佣司机的约束力度。只有这样,才能抑制那些不负责任的倾倒行为。
随意倾倒建渣,在建渣运输业由来已久。其中一部分是司机的个人行为,而另一部分则是企业层面的选择。无论如何,这种侵害公共利益的狭隘做法,都应得到及时而有力的制止。只有每一次倾倒案例,都得到相应的严厉究责,才会彻底弱化相关人员对于“随意倾倒无风险”的侥幸预期。而这必然有赖于从建渣的产生、转运到接收、存放,能够形成一套完整的、闭合的动态监管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