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籍抗日英烈
柴意新(1898—1943)
四川南充人,早年随其兄柴崇林(顺泸起义烈士)肄业于合川中学。1935年考入黄埔军校三期,先后参加过淞沪、南京、武汉、鄂西等战役。1943年,任74军58师少将参谋长兼169团团长,同年11月奉命守常德,同年12月3日殉国。是常德抗战时期守城战(城区)牺牲的唯一将官,时年45岁。其遗体安葬于常德市“陆军74军阵亡将士纪念公墓”,并追授中将军衔。
柴意新牺牲时,独子柴陵华才6岁多,部队派3名警卫2名军官护送他和母亲李传芸回到自贡富顺的外婆家,母子俩与柴家人也就此失去联系。解放后,李传芸在自流井区医院找到一份挂号的工作,一直与儿子相依为命,一生没有再嫁。2008年,李传芸过世,享年87岁。
由于柴意新常年征战在外,柴陵华对父亲鲜有印象。谈起父亲,已经77岁的柴陵华反复表示,父亲作为一名中国人,保家卫国坚守阵地,与敌人血战到底,是一条铁骨铮铮的汉子,“父亲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中国人,不退缩。在我心中,他就是英雄。”
祭拜
71年后,首见父亲遗照
柴陵华在自贡结婚并育有一子一女,儿子参军在武汉二炮部队服役,20岁时意外身亡,柴陵华和夫人受到很大的打击,至今柴夫人谈起时仍万分痛惜。然而,在柴陵华看来,儿子却是继承了爷爷的血脉,完成了他的责任和使命。
今年清明节,时隔71年后,柴陵华与夫人到湖南常德,第一次到父亲坟头为他扫墓、祭拜。当看到父亲的遗照时,两鬓斑白的柴陵华沉默了。“我晓得他是在难过,71年了,他连父亲长什么样子都忘了,这还是第一次看到真真实实的父亲的坟墓。”柴夫人说。然而,在过去的71年,没有遗照也没有墓碑,柴陵华是如何祭拜父亲的?“每年清明节和他的忌日,朝着常德方向遥祭父亲。” 柴陵华说,虽已过去半个多世纪,但父亲仍活在自己心中,“记住自己的根,对父辈有个念想。”
寻墓
墓碑前,孙儿难忍泪水
当年,柴陵华母子与柴家人失去联系后,柴家担心柴意新膝下无子,就将柴意新的侄子柴仕强过继到其门下。柴仕强的儿子柴明生1946年出生,更是从未见过柴意新,有关这位爷爷的故事都是从长辈们口中得知的,但他和叔叔柴陵华一样敬佩柴意新,“爷爷是我心中的英雄”,这句话他重复说了好几次。
柴明生说,这些年来,他们靠着务农生活,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农活很忙,家人却不忘寻找爷爷的墓碑以及爷爷的亲生子柴陵华。“只晓得爷爷的墓在常德,具体的就不清楚了。”柴明生说,这些年,他们曾多次前往常德寻墓,但每次都无功而返。“我们找了二三十年了,可能是盲目的找,所以一直没有找到。”直到2012年,柴明生与叔叔柴陵华受邀参加常德会战研讨会,正是这次机会,他第一次见到了爷爷的墓碑。“见到墓碑,我哭了,说不出是啥感受,就是想哭。”
找到爷爷的墓碑后不久,又一个喜讯传来——叔叔柴陵华有了下落。“他以前在自贡电业局上班,现在也有70多岁了。”柴明生说,在知道柴陵华下落后,柴家人与柴陵华通了电话。“(南充)南部是我们柴家人的根,所以我邀请叔叔他们一家有时间能够回来看看。但他上了年纪,腿脚不是很方便。”柴明生说,等这段时间农活忙完了,预计今年下半年,他将带着家人到自贡看望叔叔一家。
华西城市读本记者许雯
实习记者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