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d03版:川南读本 上一版  下一版
日期:[2014年09月03日] -- 川南读本 -- 版次:[d03]
奶奶照片随身带,赵一曼烈士孙女陈红:
重走奶奶革命路 教儿女自立
2014年09月03日


  赵一曼的孙女陈红女士保存着上世纪60年代姨婆家挂在墙上的奶奶的画像


  赵一曼的孙女陈红女士和父亲在不同时期抄写的奶奶的遗书(左为父亲所写 ,右为陈红所写)

  

英烈名片
  赵一曼(1905年10月-1936年8月),原名李坤泰,又名李一超,人称李姐。四川省宜宾县白花镇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抗日民族英雄,曾就读于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于黄埔军校六期。赵一曼1935年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委,在与日寇的斗争中于1936年8月被捕就义。赵一曼留有诗篇《滨江述怀》,其故里宜宾有“赵一曼纪念馆”,相关电影有《赵一曼》《我的母亲赵一曼》等。2010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9月1日,抗日英烈赵一曼的孙女陈红刚刚从宜宾赶到成都,几天前她刚刚陪同上海沪剧院的工作人员参观了宜宾市翠屏山赵一曼纪念馆和故居,对方想要以沪剧的形式演绎赵一曼的事迹。9月2日下午3点半,记者见到了陈红,她从一个文件夹中捧出一幅水粉画,并向记者讲述了她心目中的奶奶赵一曼。
从陌生

小时候提到“奶奶”想到的却不是赵一曼
  1958 年 12 月,陈红出生于北京,不到6岁时她就来到宜宾的姨婆家了。姨婆名叫李坤杰,是赵一曼的二姐,此后,陈红便一直由姨婆和其女肖幼卿抚养长大。
  小时候的陈红并不知道自己奶奶就是著名的抗战英烈,她只知道,从没见过自己的亲奶奶,提起“奶奶”这个词,小陈红想到的也只是姨婆的样子。说到这,陈红小心地从一个文件夹中捧出一幅水粉画,纸张因岁月沉淀变得焦黄,上面还布满了折痕,画中一位身着青色短袖旗袍的年轻女子抱着一个男婴坐在藤椅上,“这幅画一直挂在姨婆的床头上,小时候,我每天睡觉前、醒来后,一睁眼就能看到。”后来,陈红才从姨婆口中知道,画中的女子就是自己的奶奶,抱着的男孩便是父亲陈掖贤。
  陈红告诉记者,在宜宾几乎无人不知晓翠屏山腰的赵一曼纪念馆,“小时候养母会带我去纪念馆和故居,给我讲这里是奶奶住过的地方。”陈红说,“但那时候小,什么都不懂,对奶奶的印象很模糊,就好像只是一个概念。”陈红望了一眼窗外轻声说。
  在当时的小学课本中有一篇课文叫《一个粗瓷大碗》,讲述的正是抗日英雄赵一曼的故事。”当时也只是知道这篇文章是讲我的奶奶。“陈红说,自己和周围的同学一样,对赵一曼知之甚少,只知道她是抗日英雄。
到佩服

重走奶奶革命路“从那时起才算真正认识她
  陈红的高中时代在宜宾二中度过,这里的前身是宜宾女子中学,奶奶赵一曼也曾在这里读书。“老师、同学都知道我是赵一曼的孙女,一直以来都对我非常好。”陈红说,她在宜宾就像是一个名人一样,因为奶奶赵一曼的“光环”,被周围的人呵护着。1976年9月,陈红插队下乡,刚到生产队,就让她吃了一惊。“所有人敲锣打鼓,举着红旗欢迎我。”
  各家各户还拿来米面、宰了猪,做了一顿丰盛的欢迎宴。两年后陈红离开生产队时,大家又热热闹闹欢送了一场,“这种待遇是非常少见的。”陈红说。
  可是“光环”并不能让陈红与奶奶之间的距离更近,这种无奈的距离一直持续到2005年。2005年是赵一曼诞辰100周年,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陈红才真正“走近”了自己的奶奶。
  “当时是中央电视台在拍摄一档关于赵一曼的专题片,他们邀请我一同拍摄。”陈红说,在这次3个多月的拍摄中,她和节目组一起重走了奶奶当年学习、革命到过的地方,自己这才一点点了解奶奶,将奶奶的形象从单一的革命英烈逐渐丰富到一个女人、一个母亲,“从那时起,才算真正认
  识我的奶奶。”在之前了解到的资料中,陈红知晓了关于奶奶的一些事迹,但并不算很细致,经过宜宾、重庆、武汉、黄埔军校、上海、宜昌等地的走访,陈红与节目组一起搜集了更多关于赵一曼的信息。
  陈红轻轻皱了一下眉说,“同样作为女人、作为母亲,我特别佩服她,一个南方女人,独自在东北,不说气候适不适应,她能去打仗、去革命,还能这么坚强,真的很不容易。”
英雄·情义

她聪明仗义 也勇敢坚毅
  因为陈红的养母肖幼卿和奶奶赵一曼年龄相仿,小时候同在一个私塾念书,所以很多关于奶奶的事情,陈红都是通过养母知道的。“听说奶奶上学时很聪明也很调皮。”陈红告诉记者,奶奶是个爱打抱不平的人,别人受欺负,她就会站出来伸张正义,这个“大姐”风范的女子还十分聪明,“每次被老师惩罚背课文,她都能很快背完,常常让私塾的老先生拿她没办法。”
  在2005年的走访中,陈红认识了当时给赵一曼疗伤的医生张柏岩的儿子,他提供了一些父亲曾经讲述过关于赵一曼的故事。“当时她的腿受伤了,在东北天气很冷,血水和棉裤已经完全粘在一起,撕都撕不开。“陈红告诉记者,“后来因为感染严重,张医生建议截肢,她就坚决的说‘如果锯腿,我宁愿死。’”

她革命一生 却愧对亲子
  在赵一曼写给儿子陈掖贤的遗嘱中,最让陈红感动的一句是:“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如今已经身为人母的陈红特别理解奶奶当时的心情,“因为革命,几乎没有时间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临终前想起儿子,那种愧疚和不舍,只有当了母亲之后才能体会。”
  “她的一生只有31年,很短暂,其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革命。”陈红总结奶奶赵一曼的一生时说,“她在最美好的年华遇到我的爷爷,结婚、生子,也算是完整、无憾了。”
英雄·传承

曾孙女继承其性格拒绝“关照”自寻工作
  赵一曼就是这样刚毅的性格,这也被陈红和她的女儿继承下来。女儿大学毕业面临找工作时,有人建议陈红接受领导的“关照”,为女儿安排稳定、体面的工作,但被陈红拒绝了,“我一直告诉女儿,你有赵一曼的血,但其他的必须自己走。”实际上,女儿也并不“领情”,倔强的她硬是自己找到了一份更好的工作,目前在一家外企工作,自己的小家庭也经营得红红火火。
  华西都市报记者 周家夷摄影 吴小川
英雄·故乡

赵一曼宜宾人心中无法忘却的纪念
  在宜宾,几乎每个人都知道一个英雄叫赵一曼,几乎每个人对于她的故事都能脱口说出一二。时值抗战胜利69周年,不少市民又将这个名字挂在嘴边,并自发到宜宾翠屏山赵一曼纪念馆纪念。
  赵一曼纪念馆馆长陈怀忠说:“每年暑假,纪念馆一天就可接待上千市民,清明节、七一建党日等特殊日子来的人更多,平时,一些中小学也会组织学生来参观,这里一直不缺乏人气。”陈怀忠告诉记者,赵一曼纪念馆至2008年就对市民免费开放,每天纪念馆会分上下时段播出爱国教育专题片。如今,赵一曼纪念馆成为四川唯一被列入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的场馆,纪念馆会以此为契机,更好地做好爱国教育宣传和服务。
  “赵一曼的子孙每年都会回家乡祭奠。”宜宾县文广体局副局长欧均树说,“每年她(赵一曼之孙陈红)回来的时候我们都有联系,他们常常在清明和春节回宜宾县给赵一曼扫墓。”
英雄·故居

修缮故居建赵一曼主题公园
  本月,宜宾县赵一曼主题公园的修建全面动工,公园占地105亩,投资5000万元,包括修缮赵一曼纪念故居,在赵一曼出生地宜宾县白花镇柏杨嘴建起赵一曼文化广场。宜宾县是赵一曼的故乡,一曼主题公园完成后,英雄故里将形成赵一曼纪念馆、一曼故居、一曼广场、一曼公园四点一线的红色旅游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记者从宜宾县文广体局了解到,早在去年9月,宜宾县就已启动赵一曼故居的修缮工作,今年8月30日,故居主体工程已经竣工,配套设施有望在10月底完成,届时,赵一曼故居将免费对公众开放。宜宾县文广体局副局长欧均树告诉记者,赵一曼故居陈列了清末明初时期的家居及生活用品,旨在还原一曼的日常生活。根据一曼的人生轨迹,故居分为了英雄之源、成长之路、革命之志、抗日之魂和民族之光五个部分,每个部分根据赵一曼人生节点作为划分,告诉公众“英雄是怎样炼成的。”
  华西城市读本记者 李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