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a07版:特刊 上一版  下一版
日期:[2014年09月03日] -- 特刊 -- 版次:[a07]
李家钰之子忆父亲:
去看电影不准用车
2014年09月03日


9月2日,李克林拿着父亲的老照片回忆往事。

  

□川籍抗日英烈
  李家钰(1892-1944)
  四川蒲江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36集团军总司令兼第47军军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李家钰主动请缨,奔赴战场。1944年5月21日,在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张汴塬旗杆岭遭日军伏击,52岁的军长李家钰英勇殉国。
  “我以前的部队都在打内战,现在为国效命的时候到了,我不留家底。”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国民革命军第47军军长李家钰曾掷地有声地说。在抗战中,李家钰英勇杀敌,为掩护友军,他将生命永远地留在了战场上。1944年5月21日,在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张汴塬旗杆岭,国民革命军第47军遭日军伏击,一行200余人全部战死,其中52岁的军长李家钰也英勇殉国。
  对李家钰的儿子李克林来说,父亲的形象却有些模糊。父亲牺牲那年,他才13岁。9月2日,记者在四川大学见到李克林。他今年83岁,是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退休教师,他讲述了记忆中的父亲。
回忆
去看电影不准坐车去
  对李克林来说,“父亲”这个词有点陌生。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民革命军第47军军长李家钰主动请缨奔赴前线,那一年李克林才6岁。“抗战爆发后,他一直在外打仗,仅在1940年前后回过家,没待几天又走了,而再回家时已是阴阳相隔。”李克林叹了口气。
  在李克林记忆中,父亲十分严厉。“战争爆发后,父亲回过一次家,”李克林回忆,当时兄弟姐妹们闹着去看电影,想坐父亲的汽车,父亲立马制止,说抗战时期,汽油是从国外买进来,很贵,前方打仗需要汽油,让他们自己坐黄包车去,“那时候我们都很小,很不开心,心想坐下汽车有什么关系,那么严厉。”
  尽管李家钰常年在外,忙于公务,却很在意对子女的教育。“他空闲时会跟我们说,尊老爱幼、尊师重道这些传统礼仪,这些对我们兄弟姐妹影响很深。”李克林说,父亲还会特别“交代”,不能染上纨绔子弟的习气,“那时候年纪小,哪里懂纨绔子弟是什么?”
殉国
再见父亲时只剩血衣
  1944年5月21日,李家钰率部行军至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张汴塬旗杆岭时,遭日军伏击,一行200余人几乎全部战死。李家钰也壮烈殉国,终年52岁。后来,李家钰的遗体被辗转送回四川,“父亲遗体回家那一幕,我永远都不会忘记。”李克林声音低下来。
  “当天我正在学校上课,家里来人把我们叫回家,说家里有事。”李克林说,家中非常混乱,从大人的交谈中,13岁的他得知了父亲殉国的消息,“按照规矩,父亲的遗体不能走正门回家,所以特意敲破后院围墙,将灵柩抬进来。”
  跟随李家钰一同回家的还有遗笔亭和血衣亭,遗笔亭的玻璃框里有一幅李家钰的题字:“男儿欲报国恩重,死到疆场是善终”;而血衣亭里则挂着他牺牲时的戎装,“父亲的遗军装上面,血已经殷浸,满是枪眼,还有炮弹打的,甚至他的一双黑色布鞋上也有很多枪眼,血淋淋的。”李克林停顿了一下,缓缓地说,“平时很少见到父亲,而再见时却只剩他的血衣了。”
回访
70年后踏上父亲牺牲地
  2014年5月17日,在李家钰英勇殉国70年后,李克林带着家人来到了当年父亲牺牲的那片土地——陕县旗杆岭。站在曾被血染红的土坡上,李克林感慨不已,“第一次到父亲殉国的地方,看着那里的地形地貌,脑中浮现出当年抗战时的情景,才真正明白了父亲的无畏。”
  在这一趟回访中,李克林也从一些幸存老兵口中听到了父亲抗战的故事。李家钰阵亡后,日军进攻陕县西南草庙,当时第178师的士兵头缠白布,佩戴丧徽与日军激战。
  李克林说,在山西省黎城县东阳关建立了一座纪念石碑,碑文特别强调47军军纪严格:“对民众物器,借必还,损必偿……尤以退城之时,能于混乱中(遵)守军纪,不侵民财,不扰民室”。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健在的老兵们仍能哼念出纪念李家钰的打油诗:“三三四二一,日落大偏西,西山战火起,川军血染衣”。华西都市报记者肖茹丹摄影陈羽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