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生
只有人口城市化的过程才能为实现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内需推动和合格的人力资源供给。拥有合法的城市户口的人口与农村人口的比例相对于发达国家,正好完全倒置,是我国经济结构最大的不合理,是内需不足最根本的原因。
中国改革开放最大的成果就是引入了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为何能够改变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面貌——它的核心和灵魂就源于它孜孜不倦的推动力——竞争。垄断是竞争的直接对立物。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过程,也是不断打破垄断的过程。
改革初期的双轨制,就是试图在计划经济控制不力的地方和缝隙之处,引进一些自由定价从而竞争的因素。中国改革、开放的每一步,都是和破除这种思想垄断和意识形态障碍,打破对人的生存、居住与就业垄断和对生产、流通、分配领域的垄断分不开的。
现在回过头来看不难发现,凡是垄断破除得愈彻底,竞争发展得愈充分的地方,就是发展和进步最快,最具有竞争力,人民作为消费者得益最大的地方。反之,凡是停滞落后,缺乏竞争力的领域,一定是垄断因素在作怪。也许是最重要的,是城市户口垄断。
城市户口垄断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阻碍,远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中国在新世纪发展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相对于资源的人口压力,中国要在新世纪实现现代化的高速增长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内需不足。这两大问题的症结都在于人口的城市化水平太低。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城市人口的就业和生老病死负有无限责任,因此国家是根据自己的财政负担能力来调节城市人口水平的。计划经济所必然造成的经济短缺、供给不足和财政拮据使得城市化不得不维持在一个极低的水平上。到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城镇中的非农业人口——即使剔除城市所辖的郊区郊县广大农村人口,也只有20%左右,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普遍80%以上的水平,也大大低于中等收入国家接近60%的水平,也惊人地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47%的水平。
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分散的农村居住方式占用了更多的土地资源,而分散落后的农民生活方式极大地压抑了这部分人口的潜在巨大社会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人口的非农业化有了相当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后期特别是90年代,几千万农村流动人口进军城市和部分小城镇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镇化的进程。但“离土不离乡”的户口政策使非农业人口的生活方式的变化严重滞后,我国城市化水平并没有显著增加。截止到20世纪末,按照统计的城市非农业人口,仍在20%左右徘徊,其他10%被列为城市人口的仅是指目前进入城市和小城镇的农村人口。
只有人口城市化的过程才能为实现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内需推动和合格的人力资源供给。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拥有合法的城市户口的人口与农村人口的比例相对于发达国家,正好完全倒置,是我国经济结构最大的不合理,是内需不足最根本的原因,也是我国社会发展阶段落后的最显著标志和贫富差距拉大最大的因素。
如果我们要实现在新世纪的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那么从现在起就开始规划城市和城市人口的成倍增长,恐怕是不可回避的挑战。
(作者系东南大学经济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