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 年底,为避免川军被分散瓦解,出川前,时任四川省政府主席和第七战区司令长官的刘湘,向蒋介石提出三点要求:“不分割川军建制,并由自己整个的统一指挥;各留三分之一的部队驻守原防;对出川抗战部队的装备、武器要作必需的补充。”蒋一 一承诺。
但 川 军很快失望了,出川前蒋介石所承诺的武器、装备,也未能到位,而且川军出川后也迅速被打散:41、45军调归第二战区阎锡山指挥,李家钰的第47军调归第一战区程潜指挥,杨森的第20军则调往淞沪战场。
尽管如此,8年抗战中,数百万川军将士还是在很多重大战役中屡建奇功,表现神勇,打出了川人的军威。
【三路东征】川军官兵伤亡十分惨重
从1937年9月开始,川军分三路奉命开赴抗日前线。
第一路由第22集团军总司令邓锡侯率领(辖第41军,军长孙震;45军,军长陈书农;47军,军长李家钰)从成都启程,徒步经川陕公路至宝鸡,然后沿陇海路东进,经潼关、渡黄河,进入山西境内对日作战。
第二路由第23集团军总司令刘湘率领(辖第21军,军长唐式遵;23军,军长潘文华;44军,军长王缵绪),这一路从重庆朝天门码头启程,乘船沿长江东下,经武汉转道许昌、郑州,参加南京保卫战。
第三路由川军将领杨森率领第20军,从贵州出发,直接开赴上海,参加淞沪会战。
这三路参战的川军共14个整编师,20余万人。
此外,1938年春,川军将领范绍增在顾祝同的支持下,于重庆组建了第88军,开赴第三战区作为总预备队。再有独立第35旅,原系川军第20军杨森部的一个加强旅,后直属国民政府军政部,也奉命开赴前线。
60年前的四川,交通极端落后,“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川军开赴前线,困难重重。车辆船只极少,川军出川多靠步行,长途跋涉数千里。
旧时的川军,从本质上来说还属于军阀武装,加上内战恶名,出川之后备受冷遇,各战区的司令长官都不想要,例如川军第22集团军开赴山西前线抗日,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山西土皇帝阎锡山眼里容不下这支军队,用各种借口向武汉的军委会控告,要求川军马上走人。蒋介石闻后无奈吩咐侍从室“第二战区不肯要,把他们调到1战区,问问程长官要不要。”谁知一听是川军,程潜不待对面说完,就在电话里一口回绝道:“不要不要。”可见当时川军的处境。
当时,日军出动了飞机、坦克、大炮和军舰,攻击的炮火来自地面、空中和海上,守卫阵地的川军官兵常常整连整营地被敌人的炮火毁灭。
【征战淞沪】血战七昼夜歼敌六千人
川军出川后,最先进行的是川军第43军第26师和川军第20军在淞沪战场的血战。
1937年9月1日,杨森奉令率所部第20军2个师驰援上海,参加淞沪会战。部队由贵阳出发,10月8日抵达上海嘉定县南翔镇,被编入第6兵团(兵团长为薛岳)序列,布防在上海郊区。10月13日,战斗打响,杨森亲临前线发表讲话,鼓舞士气。
与20军交战的日军为近卫师团之一旅、第3师团、第9师团、第101师团各一部,另配有空军、战车、炮兵,总兵力在2万人以上。而20军装备陈旧,使用的武器大多是四川兵工厂和汉阳兵工厂制造的,更无飞机助战和炮兵协同作战。日军指挥官百川大将率气势汹汹的日军对守卫上海的中国军队发起第3次增援,第4次总攻,以20军布防的桥亭宅、顿悟寺、陈家行一线为攻击重点,企图中央突破,截断京沪铁路。
10月15日,最先抵达战场的20军134师402旅804团在向文彬团长的指挥下,痛歼日军,奉命夺回了顿悟寺阵地,之后又激战二十多小时打退日军的多次进攻。按命撤换下来时,全团一千多人能自己走下来的只有120人,其中军官只有一个营长和四个排长。打好了川军20万人马出川来的第一仗,804团的战绩由旅长杨干才报到最高统帅部,蒋介石立刻来电再次嘉奖。
上海保卫战中,川军与日军血战7昼夜,打死打伤日军6505名,缴获各式枪械360余支。此次淞沪抗战,20军阵亡上校团长1名,少校营长4名,伤亡连长以下军官280余名,士兵8000余名。
因为20军在上海抗战中出色地完成了战斗任务,上海抗战结束后,部队撤到南京,杨森受到蒋介石的接见,升任27集团军总司令。
【保卫长沙】一个营500将士战死沙场
1938年底,杨森率27集团军司令部驻防平江,20军军部驻修水白沙岭。1939年9月,日军6个师团10万之众分兵合击长沙,第9战区司令长官薛岳指挥第15集团军关麟征部和第27集团军杨森部加以阻击。第1次会战,20军在白沙岭、长寿街等地打退了日军,并多次侧击、伏击日军,破坏公路,使日军机械化部队无法前进,重兵器难以活动,补给护送也很困难。
1941年9月,日军20万人再次进犯长沙,第9战区投入10个军27万人进行正面抵抗,20军担任通城以南唐城坳、高岘、七里山等地防务,死守新墙河一线。9月上旬,日军突破新墙河防线,进逼长沙,在长沙东北和东面山地阵地前遭到中国守军火力的大量杀伤,20军在新墙河以南、汩罗江以北的地区猛击日军后续部队,切断敌人补给线,并夜击、侧击日军。
10月12日,日军大败向北溃退。杨森下令向敌军合围,20军立即转为向敌追击、阻击、截击、尾击作战,穷追不舍,一时间杀声震天,在多处予敌重大打击,从汨水到新墙河,只有短短的八十公里,败退的日军在遭到中国军队一波又一波的攻势下,日军弹药将尽而补给线已被切断,只能空投补给,全靠着日本空军不断的紧急支援,足足走了八天才得以脱困,日军主力部队第6师团更是被20军“包了饺子”。川军从9月7日开战至10月12日收兵,此役大捷,打死打伤日军21075名。
3次长沙会战,20军表现神勇。12月24日,日军强渡新墙河南犯,20军加以阻击,战斗十分激烈。133师398团第1营营长王超奎率部固守傅家桥,在日军炮火猛烈进攻下,阵地全毁,仍无一人后退,并利用颓垣弹穴阻止日军步兵前进,全营500人最后均战死沙场。
【徐州会战】李宗仁赞“川军最光辉一页”
1937年底,南京陷落之后,国民政府节节抵抗。但是因为山东省主席韩复榘临阵脱逃(1938年1月14日,蒋介石将韩复榘枪毙),致使黄河防线失守,山东大部失陷,交通要点仅剩鲁南的滕县、台儿庄。
1938年3月,著名的台儿庄战役打响,滕县一役,川军著名将领、122师师长王铭章,奉命驻守滕县,3月14日日军以万余人的兵力直攻膝县城。这时滕县城内能战斗的兵力只有两千人,要抵御装备精良的万余敌军的猛攻,困难极大。16日,日军开始用重炮向县城轰击,并以飞机狂炸,王铭章安排城内百姓逃跑一空。他抱定“城存与存,城亡与亡”的信念,决心死战。日军主力板垣师团猛攻滕县不下,17日敌人增兵至三万多人,七十多门山炮、野炮、战车四五辆,对滕县县城进行包围,以大炮飞机狂轰滥炸,使县城变成一片焦土,然后以坦克掩护冲锋,炸毁城墙,东城被敌炮轰开缺口,敌军涌入,王铭章指挥部队同敌人展开了惨烈的肉搏战,寸步不让。日军又从西城攻入,王师长率部退到街上亲自指挥与日军巷战,视死如归,在中心街口不幸被占领城墙的日军机枪扫射,王铭章身中数十弹,身负重伤。他高呼“抗战到底”,举枪自戕。王师长殉国后,所部官兵也逐屋抵抗,战至最后一人,城内伤兵不愿做俘虏,以手榴弹与冲进来的敌人同归于尽。腾县一役,122师全师5千余人,共击毙日军4000余人,滕县保卫战坚持了三昼夜,阻滞了南犯徐州的大量日军,同时为孙连仲部赶到台儿庄设防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奠定台儿庄一战的胜利基础。
正是川军的巨大牺牲才换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李宗仁曾挥泪而言:“川军以寡敌众,不惜重大牺牲……写成川军史上最光辉的一页。”
【中条山战役】四十七军军长李家钰殉国
1938年2月,日军第一○四旅团在飞机、坦克及优势炮火的掩护下,经邯郸、武安、涉县进攻东阳关,想一举驱逐驻守长治的第四十七军,进而扫平我在山西坚持抗战的军队。
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四十七军军长李家钰亲临前线指挥作战,鼓励将士杀敌报国,率领部队与日军拼死搏斗,坚守长治达4天之久,歼灭了大量日军,尔后安全转移撤退。在日寇的疯狂进攻下,山西抗日形势十分艰苦,有些部队就借故离开山西退过黄河,但李家钰坚持抗日,率部转入中条山抗日根据地,坚持在黄河北岸打击日军,牵制日军的大量兵力,为保障陇海路的通畅,稳定全国抗战局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1944年5月,日军从中牟、陕县两处强渡黄河,由于我方战区主官率先西逃,各部队失去统一指挥,盲目后撤。李家钰见此危境,十分镇定,他主动在渑池县召开西撤各部队主官会议,决定统一指挥,派出掩护部队,指示退却目标和退却道路,集结主力,再图反攻。大家一致推举李家钰出任统一指挥官。李家钰临危受命,指挥若定。他主动提出由第四十七军担任后卫掩护任务,掩护各军撤退和集结。5月20日,李家钰率第四十七军殿后宿营在陕县姚店。5月21日上午7时,李率部西撤秦家坡高地时,突遭日军的袭击。李亲率特务营奋力反击,不幸头腹中弹,以身殉国。
李家钰壮烈殉国的消息传出后,举国悲愤。他的忠骸运到成都后,四川省政府和国民政府驻川各级机构、各界人士、群众团体联合举行公祭和隆重的追悼会。 李仕伟□链接老百姓用歌谣
总结的川军
水有彭水旋,神有刘神仙,灵官来镇殿。
哈儿去守边,修路唐子晋,卫锋郭大蛮。
张斯可,余安民,都是安邦定国臣。
还有司令蓝田玉,弯腰驼背打球去。
胡子大汉潘文华,光头小伙王瓒绪。
飞机军舰件件齐。
李罗杨森,好像刘湘干女婿。
(图据四川有关档案和地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