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坝的声名远播,海内外无数的名流学子回忆起华西坝无不心向往之。上世纪40年代时,27所大学内迁至此,一时坝上名人汇集。当时重庆的沙坪坝,昆明的下坝,宜宾的李庄和成都华西坝都是北方名校内迁之所,但华西坝名噪一时。
这其中,华西博物馆第一位馆长葛维汉与华西坝的情缘,让人感慨。
葛维汉 (David Crockett Graham),1882生,美国阿肯色州人。在惠特曼学院和戈尔伯特罗特斯特神学院获得学士学位。1911年作为传教士来到中国四川。1920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宗教心理学硕士学位。1927年重返芝加哥大学,并以《四川省的宗教》论文获得博士学位,并在哈佛大学学习考古学。1932年任华西博物馆馆长,兼任人类学教授,教考古学,文化人类学。他是美国文化人类学会会员,美国民俗学会会员,远东研究所成员及皇家地理学会会员,美国纽约动物学会终生会员。
葛维汉的到来,让他与戴谦和配成黄金搭档共同开发了这所博物馆。1931年春,在四川广汉的英国传教士董宜笃获得几件玉石器,并交到华西博物馆戴谦和手中,戴谦和断定其为商周之物。葛维汉第一次看到这几件玉石器时隐约感到一个重大的机会将要到来。
于是1933年秋,戴谦和派葛维汉到广汉进行调查和发掘,并得到四川省教育厅批准。葛维汉到广汉后立即主持了发掘事宜,以现代考古发掘技术进行规范发掘,两个多月下来就获得精美玉、石、陶器等六百余件,就此揭开了中国川西平原三星堆遗址考古的序幕。这次所获得的文物全部捐给了华西博物馆。
此后,葛维汉还主持了四川一些汉墓、唐宋邛窑、琉璃厂窑的发掘,大大地充实了华西博物馆。他还在博物馆内展示了藏族的神龛、铁器、铜器;唐代的石刻、陶片;清朝的刺绣;边民的器物;苗族的挑花和中国其他的工艺品,展品达到数千件之多,这使华西博物馆在中国高等学校中无疑是开了先河。1962年,葛维汉在美国去世。
1941年哈佛燕京学社,又派郑德坤到华西博物馆任第二任馆长。
郑德坤,福建厦门人。1926年考入燕京大学医予系,后转入中文系,193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留校任哈佛燕京学社研究员。1936年学社派他入蜀,在华西协和大学任中国历史教授,并在华西博物馆主持田野考古及整理博物馆。1938年到哈佛大学专攻考古学及博物馆管理。1941年以《四川史前考古》论文,获哈佛大学考古及博物馆管理博士,回到华西协和大学任教,当年秋接替葛维汉任博物馆第二任馆长。
郑德坤对博物馆极为重视,拟定了博物馆五年发展规划,展开工作,整理标本,系统陈列。先后主持四次考古发掘,收集了大量文物标本,大大充实了馆藏文物,并完成了博物馆馆藏目录编制工作。他来之时正值抗战时期,困难重重,但在学校及哈佛燕京学社的支持协助下,工作得以顺利完成。到1947年,馆藏文物达三万余件,分为三大类:古物美术品、边民文物和西藏标本。古物上起史前石器,下迄明清金石书画,应有尽有。边民文物包括羌、彝以及摩西摆夷、开钦等民族器物,其中西藏标本最为丰富,被外国称为“世界各博物馆之冠”。曹博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