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a14版:宽窄巷 上一版  下一版
日期:[2014年07月12日] -- 宽窄巷 -- 版次:[a14]
川内高校的名师大家们(下)
2014年07月12日


李劼人故居藏书阁

  

“老川大”教授李劼人:
开过纸厂做过餐饮
  李劼人(1891.06-1962.12),生于四川成都,祖籍湖北黄陂,中国现代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学大师之一,也是中国现代重要的法国文学翻译家,知名社会活动家、实业家。1924年他从法国回成都后,先任《川报》主编,后任教于成都大学。

修缮一新的李劼人故居
  2014年7月8日中午,在中国文学大师李劼人故居菱窠,工作人员把清代文人胡峻的七言联挂在影视厅墙上。管理员张志强介绍说,“这是李劼人生前的习惯,定期更换客厅、书房和卧室里的字画收藏品。”
  菱窠坐落在成都东三环内。抗战时期,为躲避日军轰炸,李劼人在此买地,修建了一座“疏散房子”,以黄泥夯墙,茅草覆顶,还加了一层阁楼存放书籍字画,包括三间厢房、一间厨房、一口水井和休闲读书的雅游亭等。1959年,李劼人用积蓄的稿费将主楼改造成砖房,添高了藏书的阁楼,换上小青瓦的屋顶,植种了一圈铁篱笆,围成一座川西民居风格的小院。上世纪80年代,菱窠由成都市修复后,建立李劼人故居文管所对外开放,成为成都市内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
  2012年10月,菱窠开始最新一次修缮,对各功能区进行重新设计和布展,基本恢复到1959年李劼人先生大修时的格局:大门恢复了原貌,“菱窠”由横匾变回当年的竖匾,主屋二楼恢复“藏书楼”格局,其中书柜、书匣严格按照当年的家具式样制作。还增设了生平事迹展厅、书画收藏馆和影视资料播放厅。重新修缮的菱窠将在7月开馆,以纪念李劼人诞辰123周年。
  修缮后的菱窠,最具吸引力的当是藏书楼。藏书楼内,一张八角桌立于中央。当年,这张桌子上会摆放一盘水果,四季飘香,李劼人在这里与人交流、阅读和写作。今后,这里实行免费开放——来这里就可以和李劼人当年一样阅读。
  李劼人一生跟文字打交道。1924年法国留学回国后,先任《川报》主编,后任教于成都大学。

他还开过纸厂和餐馆
  在《李劼人研究》一书里,收录了女儿李眉的《李劼人和嘉乐纸厂》,文里回忆了这一段往事。1924年,留法回来的李劼人深感四川工业落后,特别是供印刷用机器纸奇缺,进口的国外产的纸和省外的纸价格又非常昂贵。因此,在教书之余,李劼人萌发了办造纸厂的念头,托人购买旧的造纸机器,在乐山创办了“嘉乐机器造纸工厂”,自任经理。
  刚开始,纸厂经营很是困难,没有投资,也没有技术,纸张质量并不好,销路也成问题,“大堆大堆的嘉乐纸存放在我家寓所的后院”,1931年,纸厂被迫关门。但在1935年,随着省内对机器纸需求的增加,李劼人的嘉乐纸厂也迎来新的机会,乐山有商人向纸厂投资并接办纸厂,李劼人也重新担任董事长职务。抗战爆发后,黄褐色的“嘉乐纸”也一时间销路大增,满足了当时四川新闻用纸和教科书用纸的需要。
  抗战胜利后,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嘉乐纸厂也摇摇欲坠,1949年,嘉乐纸厂连职工的工资已经很难发出,濒临倒闭。成都刚解放,李劼人就很着急要找政府接受工厂。1952年,纸厂被批准公私合营,李劼人才完全放下纸厂的事物。
  李劼人早年从法国不仅是餐饮美食理论家,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炒得一手好菜,这更是在四川文化人中堪称一绝。
  1930年4月,李劼人从成都大学辞职前,借了300元在指挥街开了一个小餐馆。当时李劼人是成都大学文学系的教授,他常和成都大学教授以及文化界人士每月30日约定在“小雅”聚会,照成都的吃法按到会人数“打平伙”。李劼人主厨,朋友们都尊称他为“大师傅”。
  华西都市报记者 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