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1988年,刚成年不久的李智勤通过社会招聘入警。在路面执勤了近10年后,1997年,李智勤被调到了成都市交警一分局指挥室,从那时起,他就和指挥室结下了不解之缘,至今已有整整17年。
如今,45岁的他依然每天守在自己的阵地上,腾挪在方寸之地,搏杀于分秒之间。
电话响不停
平均每天工作12小时 接400个电话
李智勤的阵地就是成都市交警一分局指挥室的指挥台。在这个指挥台上,有4个电脑屏幕,6部电话,4台对讲电台。这些就是李智勤每天都要打交道的“老伙计”们。
“通过这几台电脑,我们可以从交警查询系统接受指令,也可以进行道路实时监控和警力调度。”李智勤指着指挥台上的设备介绍道。
和静默的电脑屏幕相比,指挥室内几部“叫喳喳”的设备更加让人感受到这个岗位的繁忙。伴随着电台里的各种呼叫和报告,4台电话的铃声不断响起。采访时是中午十二点,李智勤刚坐在指挥台上吃了午饭,一边接受采访一边工作,几乎每个问题都会被电话铃声打断,平均不到一分钟就会有一个电话拨进来。
“每一天,我们指挥室接到的正常交通事故差不多在200件左右。交通违法举报、求助和其他突发状况,每天大约有150件。加起来差不多每天接400个电话。”李智勤说,遇到恶劣天气,这个数据更会急遽增加,“目前最高纪录,是一天接了700个报警电话。”即使一个电话按照通话时间1分钟计算,接700个电话也需要近12个小时的时间。
脑子转不停
打电话不查号码 所有信息脑子记
然而,一个完整的接警电话远不是1分钟时间就能“搞定”的。“先问时间地点和事故类型,接着问伤者身份,是不是学生或者老人。”李智勤说,在一个接警电话里,要做的事情有很多,“基本信息搞清楚了,就马上联系相关医院、派出所或者消防队。”在李智勤的办公桌上,密密麻麻压着好几张联络表,全是相关单位的联系方式。然而,在采访过程中,李智勤打了无数个电话,却从未查询过任何一个号码,他就像是记下了所有的电话号码,一串串号码毫不停顿地拨出,无一错漏。
“在我们这里工作,一定要有逻辑。”李智勤说,能够熟练记得一些电话号码并不算什么,在指挥室的工作里,一定要让脑子高速运转,“忙起来的时候,左右两边都在接电话。左边说,右边听,所有信息不是用纸笔记,而是全靠脑子记。”
李智勤说,指挥室就像一部高速运转的机器,但操作者还得是人,只有通过人和规范,才能让这部机器良好地运转起来。“指挥室不是收发室,而是作战室,是参谋部。”
好事做不停
指挥考生抄近路 还给她母亲报平安
去年高考时,李智勤在开考前1小时接到了一个特殊的求助电话。“是个妈妈打电话来求助,她的女儿参加高考,但是要先去学校拿准考证。”一个小时内要从家里到学校,再到考点,时间十分紧张,“这个妈妈当时都要哭了,特别着急,我就马上安排了执勤交警去接这个小姑娘。”
小姑娘的考场在林荫街的成都七中,拿到准考证后,执勤交警在李智勤的指挥下选择了最快捷的途径往考场赶。“我在指挥室一边看路况,一边指挥他应该走哪条路。”执勤民警骑着摩托载着小姑娘,从浆洗街穿过金陵横路,最终在还差2分钟到九点的时候,将小姑娘送到了考场。
这一路,李智勤都是一边指挥着交警,一边和小姑娘的妈妈即时通报位置。“除了报位置,主要还是给妈妈报个平安,免得她担心。”在得知女儿顺利到达考场以后,这位妈妈放下了心,顿时在电话里哭了出来。
对话
这是一份锻炼社会责任感的工作
李智勤是个做事情雷厉风行的男人,从警20余年,半生都在忙碌中度过。这个男人,在谈起徒弟、妻子和家庭的时候,一样严肃而不苟言笑,但你能感受到他内敛的温情。
记者:你带过的后辈很多吧?李智勤:说不上前辈后辈,我只是痴长几岁。不过确实有很多90后的娃娃来指挥室工作过,锻炼出来都很有社会责任感,都是正能量。这是一份锻炼人的工作。
记者:工作这么繁忙,妻子会不会抱怨?
李智勤:她很早以前就习惯了。事实上,每一个警察的家属,都对爱人的工作很支持。他们习以为常,也是身不由己,默默为我们做出了很多牺牲和奉献。 华西都市报实习记者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