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a01版:要闻   下一版
日期:[2014年07月02日] -- 要闻 -- 版次:[a01]
停车场的“最后一公里”
2014年07月02日

  

第壹评
□刘卓
  目前,成都地铁1、2号线8个地铁站口外多个非机动车停车位已建好,如今已可停放。但让大家不放心的是:这些停车位尽管不收取停车费,但目前却没有专人值守。这与昨日开通的沪蓉动车相比,其服务的人性化还有待提升。(相关报道详见今日本报06版)
  如今,做生意都讲究重视“最后一公里”,也就是打通服务末端的障碍,让产品和用户可直观对接。实践证明,不重视“最后一公里”,往往是说得闹热,吃得寡淡。其实,作为城市公共服务,也应该有这种思维。
  在地铁站建非机动车停车区,让公共交通的便利最大化,这个点子出来大家都点“赞”。但遗憾的是,目前只有停车场而无管理,以至于有市民都不敢去停车,管理者的一片善意也没得到体现。这不仅让人联想到另一个和自行车有关的便民项目——自行车公共租赁。有的地方搞得好,方便了市民,有的地方却搞不起来,白白投了那么多钱。究其原因,要么办手续麻烦,要么还车麻烦,总之,操作性不强,怪不得老百姓不领情。
  目前城市的发展速度超快,规划者和建设者首先要把自己当成使用者。当“用户体验”早已成为产品设计的一个主要卖点时,城市建设更不能对此有丝毫忽视。就像没在公交站台挨过晒淋过雨,就可能忽视挡篷的重要性一样,没有对用户全程使用进行梳理的公共设施,难免是有缺憾的。
  老百姓说得好:帮人帮到底,送佛送到西。惠民工程必须简便、实用、可操作,才可能发挥作用。要做到自行车和地铁间的无缝连接,就要堵住管理环节上的缝隙。现在非机动车停车场正陆续完工,管理工作则应马上跟进。只要服务到位,公平合理,哪怕停车要收费,我想大家也会乐意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