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e03版:华西社区 上一版  下一版
日期:[2014年04月08日] -- 华西社区 -- 版次:[e03]
到私人藏报馆玩定制 “生日报”太In了有木有?
集报30年,他将藏报馆开进了社区,《京报》、号外、丝绸报都是馆藏
2014年04月08日


藏报馆内展示了部分有历史的报纸

  

华西社区报记者 彭戎 摄影报道
  “快看,1837年的《京报》!”“这边还有金报、银报和丝绸报!”4月2日,记者来到位于圣灯街道的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据了解,1954年出生的馆主李彬,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已收藏中外各类报纸1.5万多种、近5万份。2013年8月8日,在圣灯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大力支持下,李彬将藏报馆从家中搬到街道,“除了自己获得乐趣,还可以和大家共同分享,同时服务街道文化生活。”

收藏30载
177岁《京报》“镇馆”
  4月2日上午,记者来到“李彬藏报馆”,在玻璃展柜中,3份《人民日报》格外吸引眼球,它们分别是为纪念我国首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美建交、北京申奥成功而推出的“号外”。展厅四壁上,44份泛黄的各级党报静静陈列在镜框中,其中不乏《人民日报》、《新华日报》、《四川日报》创刊号等。
  1978年,李彬考入成都市某中专,“是从那时候迷上收集剪报的,并按照生活、学习等主题进行了分类。”后来,李彬开始收集报纸,稍有空闲,便前往成都各地的学校、机关、企业等机构,表明自己集报爱好者的身份,尽力搜罗。猛追湾、文化宫、送仙桥等旧货市场,他也经常光顾。
  经过多年的“广泛撒网”,李彬开始把收藏重点逐渐转向清代、民国时期,以及当代发行的号外报。2003年,一位安徽合肥的藏家在北京琉璃厂中国书店购得5份1837年的《京报》。李彬得知消息后迅速与其联系,买下其中2份。如今,它已成为李彬藏报馆的“镇馆之宝”。

10次迁居
终在圣灯街道“安家”
  在将近30年的收藏生涯中,李彬曾迁居10次。“虽然搬家过程繁琐,但报纸可是一张都没落下”。不过久而久之,家中的空间日益萎缩,到最后“人都没地方落脚”。2004年,李彬四处考察,最终选定一处跃层户型,并将二楼作为书房和藏馆。翌年12月,面积15平米的“李彬家庭藏报馆”正式落成。
  2012年底,圣灯街道准备打造文化活动中心,于是李彬向领导申请,希望将自己的藏报馆开进街道。令李彬兴奋的是,相关领导不仅立马肯定了他的想法,还将中心100多平米的房间交给李彬使用,甚至在经费上给予了大力支持。
  2013年伊始,李彬为藏馆建设四处奔波,再次采取“蚂蚁搬家”的策略,把藏品分类打包,运送到新址。8月初,藏馆顺利完成布展,并于8月8日举行了隆重的开馆仪式。
生日报

送亲友一份“历史”的礼物
  当集报成为生活不可缺少的习惯后,李彬开始思考关于报纸另外的意义。“一次亲人生日,我特地找了一份他生日当天出刊的报纸送给他,没想到他激动极了。”就是朋友这个异常的反应,李彬想到了“生日报”。他介绍,生日报就是出生当天的原版老报纸,这份生日报和生日人同年同月同日出生,上面记录了当天所发生的一切大事和可以记载的历史,也有当天的天气情况等等。“是最能体现生日意义的老报纸,加上精美的包装,是绝佳的生日礼物。”
  目前,已有不少居民慕名前来定制“生日报”,“我希望这种礼物,能给我们的精神生活带来文化的一抹色彩。”李彬表示,集报近30年,不仅学到了很多历史知识,还结交了很多朋友,丰富了业余生活。他向记者透露,自己准备将藏报馆申报为民办博物馆,让藏品最大程度服务于社会公众。
互动——
  如果您有兴趣前往藏报馆参观,或是需要为亲友定制一份“生日报”,欢迎您与馆主李彬联系。联系电话:18030691023展馆地址:成都市圣灯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华林路23号)
社区有事您找我
成华区记者 彭戎18048057702 649662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