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成都市武侯区红专西路小学于2013年被评为“成都市新优质学校”。学校以“发展学生思维,保持好学天性,培养“做真人、善思维、扬个性、会生活”的智慧型学习者”为办学目标。一直以来,学校探寻“低负担、高质量、重思维、强能力”的思维型课堂教学范式 。“让学生能干的课堂”是近年来课堂改革的重要成果,这是指向能力、提高思考力的课堂;是重视每一个学生“思维卷入”的课堂;是每一个学生感受成功、体验成长的课堂;是培养学生思考力和创新思维的课堂;是与国际接轨的课堂。
汇报表演的课堂让学生能干起来
在红专西路小学,“老”与“新”的结合无处不在。校园里,有美国大教育家杜威的铜像,而他旁边的座位是空着的。校长尹莉说,这寓意着红专西路小学可以培养出与伟大学者对话的人才,这也是古老与现代的结合。这所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名校,因全新的教育理念,现代的教育模式,而充满生机。
3月27日上午,六年级的语文课上,大家正在学习《南海卫士》,与其说这是在上课,不如说是汇演。“请大家注意‘奇痒难耐的’‘奇’字,这个字充分表现了南海卫士的艰苦……”王偲铭同学侃侃而谈。“大家应该注意,不只是在战场上才有英雄,守卫南海的官兵们,他们的生活条件那么艰苦,甚至连淡水都喝不上,这些驻守祖国边疆的卫士就是英雄。”张歆佳的提醒让同学们茅塞顿开,李老师伺机点评:“确实,英雄可以是平常人,他可以在我们的身边。”
最近,四年级的学生正在学《包公审驴》这篇文章。50多岁的语文老师陈梅琳说,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我会告诉学生包公是个很有智慧的人。但是按照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包公对待驴的这种方式是不是太残忍?状告驴的那个人,有没有法律依据?……在开放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才有机会提出自己的思考。我们相信: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价值观。
“思维教育”是红专西路小学鲜明的标志,学校在这方面的探索已有12年。曾经教育同仁质疑最多的是“你们的课堂教学有什么思维特色?”校方表示,正是对这个问题的正视与“让孩子们学得轻松,学得高效”的教育追求,学校聚焦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思维”,希望通过研究能发现、总结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课堂教学范式。正如李晓宇老师说,“我需要做的,不是去告诉同学们南海卫士是英雄,而应该让同学们认识到英雄的评价标准。教给学生学习的应该是方法,而不是答案。”
除了教学模式的改变,学生座位也从“耕田式”变成了“圆桌式”,四名同学组成一个小组,有不同的角色分工。课堂的主角已经不再是老师,而完完全全地交给了学生。相对于中国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方式,确实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
试卷上不考思维但人才需要能力
曾经有老师担心,如果我把课堂交给学生,我的教学任务如何完成,学生的成绩如何保证?尽管质疑的声音很强烈,但学校领导对于课改的决心十分坚定。传统以老师为主的课堂,老师确定一个目标,设置几个环节,教学任务完成了,老师也就放心了,这样的课堂看似风平浪静,看似激情飞扬,但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并不能让所有同学都参与进来。
这几年,“减负”已经成为沉重的话题。但是如何才能给学生减负?“少布置几道作业?”“知识点避难重易?”学校的观点是,教学质量不降低标准,这是红线,绝对不能逾越。2013年,尹莉参加武侯区教育局举办的“未来教育家海外培训班”。“把学习方法交给学生”的美国教学理念让尹莉更加证实了学校领导班子之前搭成的共识——“让学生能干才是硬道理”。“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分管科研的副校长张蕾说:“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应该是最核心的、学生最容易出错的知识点。”“避轻就重,避浅就深,避虚就实”是红专思维型课堂的着力点。
三年前,红专西路小学提出了“三段式”课堂的理念,将课堂教学前置,学生根据老师的指点提前预习功课。同学们按小组进行汇报,其他同学进行补充。老师及时“补位”,对于简单的,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就不再浪费时间了。课后,学生则要对知识点进行拓展。这种教学方法叫做“三段式思维型课堂”。
二年级的数学老师张蔷薇进行了尝试,她把每一课的重点,难点,易错点拍摄成视频提前放在网上,迈出走向“慕课”的第一步。2014年2月,红专西路小学加入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组织的公益性学术组织——C20慕课联盟,并逐步在语文、数学等学科开始了尝试。据张蔷薇老师说,最开始制作幕课,是因为倍数关系这个知识点对学生来说比较难,于是她想,是不是可以把难点知识录制下来,让学生在家里也可以得到老师的指点。微课被放到网上,家长们十分认可,之后证实,这样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
之前老师们最担心的,学生会不会因为教学模式的改变而影响学习,考试成绩受到影响。但经过几个学期的实践证明,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把以前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因此学习成绩不仅没有受到影响,而且还在之前的基础上有提高。校长尹莉指出,让学生能干的课堂上培养的是学生的自我导向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引导社会性学习的思维方式,这是试卷上考不到的东西,但这绝对是未来社会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可以证明,红专西路小学“思维教育”的方向是正确的,这条路要坚持走下去。
让学生登台表演
怯生同学找到自信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老师便会训练学生的规范语言方式——“我有不同”、“我有补充”、“我有评价”、“你能讲讲你的思路吗?”“我想提醒全班同学,这道题需要注意……”“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使用规范的语言,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过程。”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学校有很多举措。
每周一集体朝会,红专西路小学都会举行“班级风采秀”,每个班级轮流登台表演,可以唱歌、跳舞、诗朗诵……“如果学生在校六年都没有上过舞台,这是学生的悲哀,更是学校的悲哀。”老师们认为,学校教育应该关注每个孩子的发展,班级风采秀,则给学生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红专西路小学还有一个属于每个学生的舞台——“课前三分钟”。这是学校在2013年11月开始的“让学生能干”课堂改革的“重要环节”——保证每堂课都有一个孩子上台在全班做3分钟“发言”,也让所有同学在学会倾听、表达尊重的同时,无形地拥有海量的知识。“练瑜伽的猫”、“名将是怎样炼成的”、“大脑的工作机制”、“音乐家贝多芬的故事”、“我看春晚小品”、“上下楼道的方法”……是近期4.1班孩子们“课前3分钟”交流的内容。每次“演讲”,孩子们都会尽量加一些“我的看法”并征集听众的意见,这3分钟是孩子们自由表达、互动交流的“小讲堂”。
一天早上,二年级一班班主任王祖文老师接到一位家长的电话,说孩子因为当天要在“课前三分钟”讲话,他哭闹着不来上学。直到第三节上课的时候,这名同学才怯生生地走进教室。王老师说:“你不用担心,老师和全班同学都会鼓励你。”在王老师温和的鼓励、期待的目光中,这位同学终于开口了,他赢得了全班热烈的掌声,这次的突破让这名同学找到了自信,现在几乎每堂课他都会抢着举手回答问题。
二年级语文老师杜丽娟的手机里保存着一条短信:“我儿子原来说话都吞吞吐吐,如今已经敢自信地在全班同学面前发言了。自从分了小组以后,他特别有责任心,他每次打电话叮嘱同学第二天怎么发言。每次看到这个场景我都特别激动,谢谢您,杜老师。”杜老师说,她一直保存着这条短信,这是学生的进步,也是她的进步。
相关链接
百年名校——从教会学校到新优质学校
红专西路小学的历史要追溯到1915年,美国、加拿大人在成都华西坝创办了私立华西协合大学后,为了解决附近孩子上学的需求,便开办了弟维实习初等小学校,后来更名为成都私立弟维小学。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先后更名为小天竺小学,望江区第二中心小学,东城区第五中心小学,再到红专西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