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f07版:城市读本 上一版  下一版
日期:[2014年02月28日] -- 城市读本 -- 版次:[f07]
“铁拐愚公”左慎宗 33年打6口井
2014年02月28日



  

  身残志坚,一家人靠着过硬的裁缝手艺,打井持续共耗费这个家庭近15万元。赢来村民赞誉的同时,家庭经济却步履维艰。为了打井,他甚至将住所迁移到离水源较近的深山沟里。“只要还能动,第6口井我一定会打出来。”他说。

执著打井:手拄铁拐挥锤33年
  杨垭村气候恶劣,成片的风化岩注定了这里植被稀少。当地人介绍,十年九旱为其真实写照。每逢旱情袭来,绿油油的禾苗在烈日下枯萎,“最严重的时候,从头年9月持续到第二年6月,塘堰见底,老井断源,人畜饮水严重危机,场镇居民和农民只好拖儿带母,排成长龙下到10里以外河沟背水。”左慎宗回忆说,在缺水最严重时,附近的两所学校都不得不停课。
  天有不测风云。左慎宗8岁时因意外事故致双腿严重残疾。70年过去了,伴他一路走来的是一根长1.5米、重2.6公斤的铁棍。眼见着村子缺水这一局面,左慎宗暗下决心,将靠着裁缝手艺积攒下的3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开始了他的打井生涯。
  1981年冬,伴随着纷纷扬扬的瑞雪,在距离杨村镇一公里外的岩石上,左慎宗挥下了第一锤。“用惯了剪刀,对着坚硬的岩石,使用铁锤和钢钎,手上先是长泡,后来成了一层层死茧。”就这样熬了3年后,随着一厘米一厘米的进度,水井里的石渣一筐又一筐被运出,终于见到一股清冽的泉水溢出。最终,这口蓄水224立方米的深井,整整花了9年时间才竣工。
  第一口井竣工后不到两个月时间,左慎宗在同年秋天又开始凿第二口井。在此后的1997年、2000年和2005年,他又分别凿出了三口井,最大的水井蓄水量达929立方米。“1997年那口井的井口距地面2.8米,必须搭木梯才能上下。”他说,对于双腿不灵的他来说,这是遇到的最大的困难,但在家人的帮助下,他在凿这口井的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经验。

全家奉献:收入全用于打井
  5口井,33年的光阴一晃而过。除了时间,左慎宗前后耗资近15万元。据介绍,他一家三口靠着过硬的裁缝手艺在镇上谋生。随着凿井的开支不断加大,这个家庭的经济日渐步入艰辛。为此,家人对他的举动一度陷入争执中。因心疼他的身体,儿媳甚至将凿井的工具搬回娘家藏了起来,但左慎宗以“绝食”来抗议。
  无奈之下,“全家总动员”拉开协助凿井的序幕。为方便打井,左慎宗举家迁到杨垭的深山狭沟里。33年,这家人没有盖新房。但一组数据摆在眼前:左慎宗用坏钢锤16把,手锤20把,锄头45把,用双手凿打出3000余立方米坚硬的岩石。
让出硕果:井水先滋养他人
  随着一口又一口的清泉出现,滴滴甘泉也滋润乡亲们的心田。据了解,左慎宗打出的5口井,在干旱时解决了附近5个乡镇、32个村、3000多人的饮水问题,杨村镇小学近千名师生及场镇居民经常在他那里运水。在干旱的时期,每天到他那里取水的可达千人。
  有人算账称,如一方水收5元,左慎宗靠这几口井的收入目前在40万元以上。“我还有几万块贷款,家庭经济条件的确困难。但如果要收水钱,我当初就不会干这事。”他清楚记得,1995年夏天,自家3.5亩稻田秧苗全部干死,而这块“当家田”就在水井脚下,左慎宗却没舍得把水往自己的田里放一滴,而让珍贵的甘泉全部流进了千家万户。
  据悉,左慎宗打井的脚步仍然没有停下,目前他正在打凿第6口井。
  梁杰华西城市读本记者罗思章 摄影报道
左慎宗
性别:男年龄:78岁
  在川北旱区广元市剑阁县杨村镇杨垭村,有一位长期与干旱默默较量的残疾人左慎宗,被当地人称为“铁拐李”。凭借愚公精神,他33年义务为村民打出了5口井。目前,他手中的铁锤还在挥舞着,第6口井正在苦苦打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