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舟
2月间,特斯拉电动汽车的消息,让国内大多数新能源概念股表现良好,而北京市发改委也宣布,未来将大规模建设充电桩,以发展新能源汽车。
在人们模糊的概念中,特斯拉应该是物理课本上曾经出现的单位名称,是一个伟大物理学家的名字。但是,现在,特斯拉代表了新能源汽车的最新成就。
不过,从特斯拉给予我们的电流酥麻感中回过神来想想,清洁、干净、环保的新能源汽车,要进入千家万户,成为生活的必备品,还需要太多太多的时间。
暂且不谈传统汽车制造商或多或少的抵触情绪,仅从技术便捷的角度来说,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电动汽车,决定其成败的关键有二,一是电池技术的进步,二是充电设施的建设。
电池技术一直是困扰电动汽车发展的瓶颈,电池虽然环保,但怎样适应不同地域的环境,是摆在电动汽车制造商面前的一个大问题。
特斯拉曾经在挪威遇到过0摄氏度以下电池无法充电的窘境,虽然事件以特斯拉表达歉意、工程师加紧测试而告一段落。但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市场,适应从寒带到热带的不同环境,技术上要经历的测试与实验,恐怕还会让特斯拉的工程师们忙上好一会。
北京市发改委宣布,将在一年内建设1000个充电桩。但是1000个充电桩,究竟能满足多少电动汽车的需求?北京市发改委并没有给出详细的解答。这就像给饥饿的人看美味的菜谱一样,没解馋,反而更饿了。
要改变现在以化石原料为主的汽车市场,并非朝夕之功。从设计到零件制造、生产线装配,再到配套设施的建设,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共识和通力配合。
美好的图景不是几只新能源概念股高涨就可以描绘的。如果电动汽车要为人类所用,前期技术的准备与实验必不可少。毕竟,我们谁都不希望,开着车去郊游时,却因为没电,停在山谷中过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