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1:要闻 | a02:第一眼 | a03:第一眼 | a04:第一眼 | a05:第一眼 | a06:第一眼 | a07:华西汇 | a08:广告 | a09:大都市 | a10:大都市 | a11:大都市 | a12:锐评论 | a15:观天下 | a16:星娱乐 | a17:星娱乐 | a18:运动会 | a19:大特稿 | a20:财富论 | a21:财富潮 | a22:财富潮 | a23:广告 | a24:财富潮 | a25:观楼市 | a26:观楼市 | a27:观楼市 | a28:观楼市 | a29:观楼市 | a30:互联网 | a31:互联网 | a32:互联网 | a33:装饰家 | a34:装饰家 | a35:装饰家 | a36:时尚周 | d01:城市读本 | d02:城市读本 | d03:城市读本 | d04:城市读本 | d05:城市读本 | d06:城市读本 | d07:城市读本 | d09:城市读本 | d10:城市读本 | d11:城市读本 | d12:城市读本 | d13:城市读本 | d14:城市读本 | d15:城市读本 | d16:城市读本 | e01:社区 | e02:社区 | e03:社区 | e04:社区 | e05:社区 | e06:社区 | e07:社区 | e08:社区 | e09:社区 | e10:广告 | e11:社区 | e12:社区 | e13:社区 | e14:社区 | e15:社区 | e16:广告 | f01:城市读本 | f02:城市读本 | f03:城市读本 | f04:城市读本 | f05:城市读本 | f06:城市读本 | f07:城市读本 | f08:城市读本 | f09:城市读本 | f12:城市读本 | f13:城市读本 | f14:城市读本 | f15:城市读本 | f16:城市读本 |
□朱昌俊(华西都市报评论员)
2月17日上午10点29分,35岁的深圳某公司管理人员梁娅倒在深圳地铁出口的台阶上,并保持这一姿态达50分钟。监控录像显示,在梁娅倒下后有发出求救的动作。三分钟后,有市民发现并告知地铁工作人员。随后地铁工作人员赶到,民警也在25分钟后赶到。11点18分,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发现梁娅已经死亡。(2月27日《南方都市报》)
从舆情反应看,不少人将梁娅之死归因于围观者的冷漠。的确,根据现场监控,梁娅倒地的前三分钟,确有7位市民经过但并未停留。但3分钟后,即有两位市民俯身查看,其中一人还通知了地铁工作人员。由此,如果将事件视为社会道德滑坡的另一佐证,则可能进一步撕裂社会的信任纽带,对那些停下来的路人而言,也不公平。
梁娅之死所指向的,其实是比道德滑坡更大的惊心黑洞。那就是,无论地铁工作人员还是民警,在等待救护车到来的时间内,只是默默守在一旁。如此面对危情而只能选择“袖手旁观”,显然更发人深思。按理说,当地铁工作人员得知意外发生后,即使不懂得急救常识,也应在第一时间拨打120。然而,地铁工作人员首先选择的是报警,直到梁娅倒地20分钟后,医院才接到急救电话。而民警先于急救车赶到,也只能守在梁娅身旁,甚至没为其披上一件衣服。
就此不难明白,这起事件无关道德失范,而更多地指向社会安全救治体系的失败。在一线城市,地铁口的人流量极大,发生安全事故的风险相对较大。这些地区的公共安全保障,本就需要倾注更多的资源,而地铁工作人员和附近执勤民警都有必要掌握一定的急救常识。在这起案例中,我们看不到任何突发事故应急预案措施,而救护车在接到电话后,近半小时才赶到现场,其速度之慢令人愤慨。
无疑,梁娅之死折射出常识的稀缺和公共安全体系的脆弱。我们知道,公众道德水准的参差不齐,很难在短时间内纠偏,但越是在这样的道德困境中,公共安全体系更应该给人以稳定和可期待的安全感。梁娅在“众目睽睽”之下悲凉死去,应该成为我们重新“了解城市”的一个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