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a10版:大都市 上一版  下一版
日期:[2014年02月28日] -- 大都市 -- 版次:[a10]
珍贵文物像杂货“垒在一起”
2014年02月28日

  

延伸阅读
  纸质文物的病害广泛存在于全国各地各级博物馆。

古币腐蚀无法修复
  有着中国“华夏古钱币第一县”之称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在其钱币博物馆内,藏有3565种20余万枚古钱币,上至商周下至民国,品类齐全,但目前近6万枚珍贵古钱币已被不同程度腐蚀。尤其是最容易锈蚀的铁币,其字口被锈蚀后变薄慢慢脱落,这种腐蚀无法修复。
  湖北省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余萍告诉记者,相当一部分文物出土时由于历史、地质原因,本身就存在部分腐蚀、损失。“像湖北省地处江汉平原,常年高温高湿,像丝绸、青铜器、字画、古籍善本等文物,最好在恒温恒湿环境下存放,但湖北恒温恒湿的库房仅湖北省博物馆有。”
  “无暇清点,无人过问,一些文物还裹着民国稻草,垫着美国棉花,养着当代的跳蚤呢。”一位南京博物院退休的老院长向记者感叹。
  励小捷说,文物受腐蚀损害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趋势,但还是可以采取多种保护措施予以延缓。“首先,要改善文物保存环境,改善文物库房的温湿度控制、对纸质文物光照度的控制等,以防止产生新的病害。”
  事实上,文物保存环境正是让博物馆最头疼的问题。河南省一家县级博物馆展陈面积615平方米,现有馆藏文物24000余件,绝大部分都挤在只有200多平方米的库房里。

白灰吸潮脸盆加湿
  记者在馆长带领下进入二楼的一间库房,打开房门后,工作人员将门边的一个老式电闸推了上去,算是开了灯。地上堆积着一些破旧纸箱,纸箱内放着修复好的陶器。“库房对文物保存条件有一定的要求,比如温度、湿度等。”工作人员解释说,“盆子里放些水,可以起到保湿的作用。”
  在陕西一家区县级博物馆,记者在库房看到,许多文物像杂货一样垒在一起,或“裸放”在地上、桌上和保险柜上,落满了灰尘。
  在河南、河北、陕西的一些县级博物馆,还在用白灰吸潮、脸盆加湿这样最原始的手段对文物进行保护,一些基层博物馆馆长甚至在烦恼“文物太多往哪放?”即便是在一些省级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也不容乐观。四川博物院地处成都平原中部,气候温暖潮湿,不利于文物保存。新馆建成后,文物保存环境虽然有所改善,但从监测结果来看,也不容乐观。 据新华社立即评
保护文物,要提升其自我给养能力
蒋璟璟(本报评论员)
  文物,文明之传承。我们一贯奉之为宝,却未必保护得力。“国内50.66%的馆藏文物,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腐蚀情况”,现实如斯总归令人遗憾。
  在很多博物馆内,众多文物处境艰难。究其原因,自然各有苦衷:或是经费不足或是意识缺乏,更有甚者受制于气候、湿度等环境要素。一方面,文物之重,在人们的认知中有着无可比拟的位置;另一方面,在具体的日常养护阶段,我们却多呈一副捉襟见肘、无能为力的模样。
  当整个社会,仅仅将文物视作需要投钱保护的“遗产”,或许早早注定了其所遭遇的惨淡光景。事实上,充分利用文物资源,才是可持续保护的必由之路。以成熟的展览业、文化产业为支撑,提升“文物”吸纳消费、自我给养的能量,才可彻底走出资金困境。
  让文物展成为一种流行的都市景观,让参观文物成为常态的生活方式,由此更多的目光被吸引过来,文物所蕴含的巨大价值获得最大程度释放,所谓保护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所以,当我们呼吁加大文物保护力度的同时,另一个更待思考的问题,显然是如何更好地,将文物融入现代生活与消费习惯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