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1:要闻 | a02:第一眼 | a03:第一眼 | a04:第一眼 | a05:第一眼 | a06:第一眼 | a07:华西汇 | a08:广告 | a09:大都市 | a10:大都市 | a11:大都市 | a12:锐评论 | a15:观天下 | a16:星娱乐 | a17:星娱乐 | a18:运动会 | a19:大特稿 | a20:财富论 | a21:财富潮 | a22:财富潮 | a23:广告 | a24:财富潮 | a25:观楼市 | a26:观楼市 | a27:观楼市 | a28:观楼市 | a29:观楼市 | a30:互联网 | a31:互联网 | a32:互联网 | a33:装饰家 | a34:装饰家 | a35:装饰家 | a36:时尚周 | d01:城市读本 | d02:城市读本 | d03:城市读本 | d04:城市读本 | d05:城市读本 | d06:城市读本 | d07:城市读本 | d09:城市读本 | d10:城市读本 | d11:城市读本 | d12:城市读本 | d13:城市读本 | d14:城市读本 | d15:城市读本 | d16:城市读本 | e01:社区 | e02:社区 | e03:社区 | e04:社区 | e05:社区 | e06:社区 | e07:社区 | e08:社区 | e09:社区 | e10:广告 | e11:社区 | e12:社区 | e13:社区 | e14:社区 | e15:社区 | e16:广告 | f01:城市读本 | f02:城市读本 | f03:城市读本 | f04:城市读本 | f05:城市读本 | f06:城市读本 | f07:城市读本 | f08:城市读本 | f09:城市读本 | f12:城市读本 | f13:城市读本 | f14:城市读本 | f15:城市读本 | f16:城市读本 |
今年57岁的陆学英是一名普通的彝族妇女,家住攀枝花市西区矿建社区,皮肤黝黑,面容清瘦,双手布满老茧。勤劳且善良的她,从1990年以来,除了抚养自己的3个孩子外,她还陆续收养了4名孤儿。为了孩子,她下井挖煤、到建筑工地背砖、捡垃圾,在14年的时间里,靠着微薄的收入将7个孩子养大,供他们读书。她的事迹感动了不少人,被称为“矿山妈妈”。故事:
14年时间,她收养了4个孩子
2月25日下午3点,攀枝花的室外温度已升至30℃。西区陶家渡,刺眼的阳光下,陆学英背着背篓,汗流浃背地回到家中。背篓中,是她这一天的收获,10多个塑料瓶等垃圾。
陆学英的家,是山坡下一处低矮的土房,房顶上没有瓦片,仅铺着一层毛毡、篷布。房间内设施简陋,一台旧冰箱是家中最好的电器。陆学英的老家在云南省永胜县,1985年,她带着自己的3个儿女,迁移到丈夫上班的攀枝花攀煤集团花山矿。
1990年的一天,陆学英在捡废品时,发现了孤儿古丽华。“我问他,愿不愿意我当你的妈妈,他说愿意。”陆学英说,她看孩子实在可怜,动了恻隐之心,将孩子带回了家。
1998年,失去依靠的罗晓梅、罗刚两姐弟,也来到了陆学英的家。2003年,1岁多的男孩马松父母离婚后将他抛弃,他成为陆学英收养的第4个孤儿。
丈夫:为了孩子,她连命都不要了
丈夫的微薄工资,根本无法维持一家9口人的生活。没有工作、识字不多的陆学英先是帮当地村民种地,换取粮食和生活用品。后来,她又到建筑工地上打小工,干些背砖、背水泥沙石的体力活。这些年来,她还到井下采过煤、推过车,到焦化厂炼焦,四处跑捡垃圾。
陆学英的丈夫保格长所告诉记者,妻子为了孩子,简直连命都不要了。最初带第一个孩子回家时,他还有些反对,这个贫寒的家庭怎么养得起?但到了后来,看到妻子这么执着,他也心软了。
如今,孩子们长大了。第一个收养的孩子古丽华已27岁,他回到了云南老家结婚生子,罗家姐弟也已上班。最小的马松今年11岁了,上小学五年级。她亲生的3个孩子也留在攀枝花,小儿子去年从警校毕业,准备考警察。
7个孩子都会定期给妈妈打电话,回家看她。今年春节,一家9口在一起过了个闹热年。
她拿出她和孩子们的照片给记者看,这应该是她最幸福的时刻,看到照片上的孩子,她的眼神中充满慈祥和爱意。
华西都市报记者徐湘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