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82岁,已入耄耋之年。她的家在成都市武侯区南虹村社区,只有37平方米。在这个老旧狭窄的空间里,一共架着四张床,三张提供给白血病患者。10年来,这个地方成为20名白血病患者的“驿站”。从搭伙煮饭,到把患者接进家中,她少收甚至免收房租,并免费提供米和油。
她就是被亲切称为爱心“包租婆”的李光琼。
搭伙煮饭小居室隔成三间房
昨日下午3点,林荫街15号小区内,82岁的李光琼和3个身患白血病的小朋友正坐在床边看电视。
这是一栋三层楼的老式筒子楼,李光琼的家在一楼,套二,共37平方米,没有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整个居室被分成三间房,每一间都铺着床。
幽暗的光线、老式的家具,到处堆放的油盐酱醋、锅碗瓢盆,让这个原本就狭窄的房屋显得更加拥挤。
在凌乱的房间里,四张床却格外整洁。现在,李光琼的小屋借宿着2个白血病患者家庭,另还有2户患者家庭在这里搭伙煮饭。李光琼说,自己家里的米和油,也常免费提供给患者。“他们确实不容易。”
一屋同住与患者家庭亲如一家
9岁的向雪玲,13岁的黄信磊,13岁的赵红,这是三个身患白血病的小朋友。他们亲昵地叫李光琼“婆婆”,请她讲故事,与她一起看电视。
“他们很懂事,一点都不娇气,知道父母为自己付出了很多。”李光琼看着三个小娃娃很心疼,给孩子们准备的饭菜,她往往要亲自“把关”,因为报纸上说蔬菜有益于白血病患者。
赵红的母亲,来自绵阳的徐旭秀是李光琼最熟悉的人。去年8月,儿子被查出患有白血病后,徐旭秀就来到了成都。她从病友那里听说,医院对面的林荫街上,有位老人在自己家里摆满了床铺,能为白血病人免费提供住宿,于是抱着一丝希望来找李光琼。
“婆婆马上就答应了,还给我们安排床铺。”徐旭秀的床在进门的那间房,冰箱和电视机就摆在那里,“家里真没钱了,到处在借,要不是她,我们连住的地方都没有。”
照顾儿子之余,徐旭秀有时也会帮老人打扫卫生、洗衣服、煮饭,“婆婆对我们好,但毕竟年纪大了,腿脚也不便,我们能回报一点是一点。”回忆
10年间她帮助20名患者
李光琼第一次接触白血病患者是在10年前,她依稀记得那女孩姓王。
“十来岁的小姑娘,在医院治疗白血病,家里实在没钱在外租房子,她妈就在我们小区外面找。”李光琼说。最初,李光琼象征性地收了她们100多元租金,后来觉得小女孩太可怜,就没有再收钱。而她帮助白血病娃娃看病的善举,由此开始。
如今,不仅病友们知道有个专门帮助白血病患者的李婆婆,连周边房屋中介都知道她。煮饭再加上住宿,一般每月支付200元。对于家庭特别贫困的,李光琼常常不忍心收钱,还反过来自掏腰包资助对方。
10年来,李光琼就这样和一拨拨的白血病患者及家属共处一室,共接待了20人左右。她37平米的家,就像一个温馨的驿站,白血病患儿走了又来。“人活一世,都不容易,能做点啥就做点啥。”对话
华西都市报:您10多年来一直这样帮助白血病人,是什么让您有这样的想法?
李光琼:我外公是个教书匠,有一天,他跟我说,让我想想自己的人生格言,一星期想不到就罚站,后来我就想了16个字,“善以待人、宽以容人、乐以助人、严以律己”,只是希望自己能这么做。
华西都市报:入选“感动四川十大人物”候选人,您有什么感想?
李光琼:其实这些都不是啥子大事。别人有困难,能帮一把就帮一把。我有时也担心家里病人多会影响邻居们。但是看他们那样,实在是不忍心。我希望社会好心人能多帮帮他们。
华西都市报记者谢燃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