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社交网络发展迅猛的今天,我们有多久没有借助阅读一本书,将视角投向内心?还记得中学时代的格言“读诗使人灵秀,读史使人明智”吗?“明智”的目标,非一时可达,但至少可以让你的灵魂反射弧,不只是眼睛跟屏幕那点距离。读几本有关历史的好书吧。回望过去,自有通向未来的光亮。
A
黄仁宇的家国情怀
——“大历史”观点的背后
黄仁宇,这个名字,几乎是与其经典代表作《万历十五年》连在一起的。这本文笔优美,视角独特,善于从细节出发,深入历史根部的历史题材著作,自1982年5月,由中华书局在内地出版后,畅销几十年,至今仍是高校师生常读常新的经典作品。不少年轻人表示,正是《万历十五年》,让他们由此发现历史学的美感与魅力。
此文重点介绍《万历十五年》之外的黄仁宇的两部作品:中华书局引进出版的《黄仁宇全集》集外文——《现代中国的历程》;自述其传奇一生及其大历史观由来的自传《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
心念“中国的历史、现在与未来”
(黄仁宇:《现代中国的历程》)
欧洲的过去和中国的未来;16世纪明代中国的军费;明代的财政管理;中国与日本现代化的分野;关于《万历十五年》的三数事……《现代中国的历程》这本书辑录了黄仁宇在美国、德国以及中国港台地区发表而未收入大陆《黄仁宇全集》的论文、随笔、书评等14篇文章。《全集》之所以未收这些文章,或是因为其散见于英美及中国港台的各种报刊杂志,鲜为人知;或是用外文写成,没有中文译本。全书主题貌似零散琐碎,但仔细观之,其背后有着相同的问题意识,其论说分享着一致的逻辑,即: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
中国的历史、现在与未来,一直是黄仁宇先生念兹在兹的关注主题。他说:“我开始接触(历史学)这一行业和技艺,是因为动荡不安的生活造成心灵苦恼。为了寻求问题的解答,我才发现世上所有的事件全都紧密相连”。“我的主要任务在于以一己之力密切观察,西方如何和东方交会,东方如何和西方融合,直到两者融为一个完整的世界史。”在这本书中,黄仁宇保持了他纵横中外、从容讲解的风格,以全球史眼光看中国现代化之路,全书浸透着黄仁宇独特的大历史观精神。
作为历史学者,黄仁宇推崇“大历史观”,主张“从技术上的角度看历史”,体察历史发展的实情实景,而不是简单地作道德评价。在此方法论基础上,他认为,历史上中国的积贫积弱,种种问题,最根本原因在于,没有从农业社会成功地转型为商业社会,缺乏“数目字上的管理”。而出路在于:遵循一套科学的、理性的包含契约精神在内的规章制度,将整个社会的资源都纳入到一个可以计算、考核的程序当中。黄仁宇的观点清晰明朗,再加上他善于对历史细节,人物心理,进行戏剧化的逼真的还原,再加上文字风格典雅疏朗,绝无生硬的学术腔调,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阅读魅力。
光环背后不为人知的艰辛
(黄仁宇:《黄河青山》)
有人说,读黄仁宇该从这本书开始读:不读他的自传,又怎么知道,他的大历史观从何而来呢?《黄河青山》可以说是黄仁宇一生著述的浓缩精华版。 这本《黄河青山》名为回忆录,记述自己从早年的从军经历,到壮年时期在美国打工、求学,共有36万字篇幅,自述生平经历与学术研究经验,并具小说叙述的技巧。
黄仁宇的人生,堪称丰富多姿:辍学从军,在枪林弹雨中行走过,做过外交官,做过将军副官,被称为是“见识过最惨烈的炮火和最优秀的精英人群。”退役后三十几岁,选择赴美留学,一切都从头来过。而黄仁宇的学术生涯,也并非外界想象的一帆风顺,跟那种安然在世界顶尖大学里任教研究的教授不同,名扬天下的黄仁宇,经历过超出想象的怀才不遇,寂寞孤独冷落,扣门无人应,遭受着难言的漂泊、冷藏、贫穷和失落。
黄仁宇早年经历动荡,从军抗日,中年负笈美国,其间数十年遍游世界各地,对祖国的拳拳之心可鉴。亲身经历中国近代史,亲眼目睹中国的积贫积弱和西方的富强繁荣,两方的强烈反差,情感与理智的冲突,促使黄仁宇感到自己有使命,探寻根源:中国古代曾经创造出伟大的科技文明,近代以来却远远落后于西方。究竟是为什么?行文之中,除了让读者感受其精细严密的研究才华之外,其作为一名卓越的知识分子,对家国前途命运的赤诚情怀,更是力透纸背,可感可触。
B
点校本《史记》迎来“八年大修”
(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修订本)备受关注的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首批成果——点校本《史记》修订本,近期由中华书局印刷出版,并向全球首发。这也是点校本《史记》在初版问世54年之后,迎来首次修订本。1959年,由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领衔,多位学者专家参与编辑整理的《史记》点校本出版,以其分段精善、校勘审慎、标点妥帖,有关技术处理得当,成为半个世纪以来最为通行的《史记》整理本。据了解,由于当时时间仓促、体例未定,再加上几乎就是顾颉刚、宋云彬等几位先生以一己之力完成,与后来各史整理的标准做法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此次对点校本《史记》的修订,便从2005年开始了。
以赵生群教授为主的修订组,连续不断地工作了近八年,修订组系统校勘了北宋至清有代表性的多种《史记》刻本,以及10余种日本钞本、敦煌写本,新撰校勘记3300余条,约30万字,改动标点6000余处。
据了解,受时代限制,半个世纪之前出版的点校“二十四史”,在体例、深度、质量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2005年,在著名学者季羡林、任继愈、何兹全、冯其庸的倡议下,中华书局于次年启动点校本修订工作。
C
杨虎城之孙重新解读西安事变(杨瀚:《杨虎城与西安事变》
2013年是著名抗日爱国将领杨虎城诞辰120周年。闻名中外的“西安事变”,也过去了70多年,关于西安事变的研究卷帜浩繁。对它的研究与论述可谓是众说纷云,人们习惯于说张杨发动,张学良居首功,杨虎城辅助。而历史是否真如我们所了解的那样?杨虎城在西安事变中到底起了多大作用?杨虎城之孙,西安事变研究会会长杨瀚,费时多年,在收集整理解密档案和大量当事人私人文件的基础上,完成著作《杨虎城与西安事变》。
杨瀚曾在1999年和2000年两次到夏威夷探望张学良,完成其父亲杨拯民的遗愿。2000年后专门从事西安事变暨杨虎城研究。著有《杨虎城大传》,并发表诸多有关西安事变、杨虎城的研究文章。杨瀚在书中记述了杨虎城为了促进团结抗日实现民主首倡“兵谏”捉蒋而因之丧失军队、惨遭杀戮的悲壮人生,披露了关于西安事变的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作者重新解读西安事变,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杨虎城与西安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