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1988年7月,旅美画家任光荣带着画作《乡情》参加旧金山“中国当代名家书画联展”,著名侨领旧金山四川同乡会会长王天循先生收藏了这幅画作,并称赞道:“这张《乡情》的确叫人看了想起自己的故乡,并可回忆童年的情景。” 任光荣以这幅《乡情》声名大噪,享誉中外,被称为乡情画家。
“我父亲总说,‘人’字好写,但做人难。人这一生,不能白在世间走一遭。从此,它成为了我的座右铭” ——任光荣
乡情画家“乡情,也是母亲的召唤”
任光荣的《乡情》,被人称为余光中《乡愁》的画作版、《乡愁》的姐妹篇。当谈到为什么会那么偏爱家乡的景物时,任光荣表示:“我40出头的时候离开了家乡,那时候精力充沛觉得什么都无所谓,但慢慢到了50岁,甚至60岁的时候,才发现家乡是怎么都无法割舍的。一个人永远无法改变的就是自己的血缘。”
1991年任光荣在美国的旧金山第一次举办个人画展,开幕式上,一名金发碧眼的记者问道:“任先生,此时此刻,在这作为您人生之旅中算得上辉煌的时刻,您想起了什么?”任光荣泪流满面,毫不思索地说:“我只想起我苦命早逝的父母没有看到我的今天!乡情,也是母亲的召唤。”
2004年,随任光荣一起到美国生活的妻子极度渴望回到故乡,在回家一个月的倒计时中,甚至买了30个馒头,一天吃一个,就像划日历一样计算着回国的日子。“可是现在回国了,我反而有点不适应这边的生活了。”任光荣笑着说。
热心公益为寒门学子圆大学梦
在任光荣13岁的时候,父亲在饥饿和病痛的折磨下痛苦地离开了人世,孀居的母亲体弱多病,无力抚养兄弟二人。当时正读初中的任光荣的成绩很好,每次考试都是名列前茅,但家庭的困境让他不得不辍学。“就因为家境原因,我想拜师学艺,别人都不收我。”任光荣为了将自己从小的爱好延续下去,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进行自学,没有笔,他就捡起铁丝在地上画。“西洋画的基础是素描,中国画的基础是白描,我光是白描就练了七八年。”
为了不让现在的孩子像当年的自己一样失去读书的机会,任光荣致力于爱心助学。在今年的“华西圆梦基金”中,任光荣捐出自己三幅作品进行拍卖,所拍善款共帮助20名寒门学子实现自己的大学梦。“我父亲总说,‘人’字好写,但做人难。人,一撇一捺,虽只有两笔,但少了任何一笔,都不能称之为人。所以人与人之间是相互支持相互依靠的,我希望我能成为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们的依靠。”
喜爱杜甫从诗中寻找灵感
初见任光荣时,是在他整洁的画室。画案上铺着一幅山水画的半成品,旁边摆放着一本《唐诗三百首》,书已见破旧,一眼便能看出他已翻阅了数次。
“诗人当中,我最喜欢杜甫和陶渊明。因为我认为我和他们的经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1992年,为了留出更多的时间作画,申请了提前退休。“杜甫和陶渊明的诗句中有着一种淡泊的心态,我在作画时忘掉了身边的一切,好像也就能体会到他们的心境了。”
对于对绘画的痴迷程度,任光荣笑着举了一个例子:“就好像我们四川人打麻将,上瘾了以后,一天不打麻将就手痒。我一天不画画手也痒。有些人打麻将,炉子上的水烧开了都还要把这一把胡了再去。”有一次,任光荣在烧开水时突然灵感来了,他立马提起画笔走到画案前,画到一半闻到了一股奇怪的味道,他才反应过来,走到厨房,连水壶的壶底都已经烧红了。
乡音不改把四川话说到美国课堂
2000年,任光荣获得了阿姆斯特朗大学、美国“亚洲艺术学院”、美国“美洲·亚洲艺术学会”颁发的“博学会士”殊荣,这是美国政府的东方艺术成就最高奖。此奖由当地政府要员颁发。现在任光荣家里,都还摆放着各种荣誉证书及他与各界精英人士的合影。
2004年12月,任光荣因画了一幅美国柏克莱大学的地标性建筑而受邀登上了学校国际大楼演讲中心讲堂。“可以说我是含着泪水上的课。我初中毕业便辍学,而现在却能为一群博士生讲课,我真的非常激动。”课后,在场听课的一名川籍留学生说:“任老师,听您讲课就感觉像在听邓小平爷爷说话,浓厚的川普太有家乡味儿了!”
130米长卷馈赠家乡的礼物
2007年,任光荣准备画一幅《岷江千里图》作为对家乡的回报,他开始大量地搜集资料。2008年5月12日,突如其来的汶川地震让任光荣改变了画作方向。“我当时沿着岷江的风景已经画了三十多米了,汶川地震导致大量房屋倒塌,我决定改变画作方向,将汶川青川等受灾地区也纳入绘画范畴,画名也改为《四川依然美丽》。”于是任光荣从青川东河口开卷,沿途画了九寨沟、青城山、都江堰、成都市区、直到乐山大佛收卷,画卷全长130米,历时四年。
华西都市报记者朱兴芝实习生王雅妮 摄影张磊
人物介绍
任光荣 1945年生,四川成都人,旅美乡情画家。美国中华艺术学会会员、美国美洲·亚洲艺术学会博学会士、美国柏克莱大学客座教授。现为中华名人协会会员,中国美协四川分会会员,四川乡情国画院院长,成都市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会长,成都国画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写生画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