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岁的宋言奇,是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来自辽宁大连。宋教授也表示有“难融入”的感受,于是,他自己也成了研究对象。宋教授分析:“不是说苏州人对我不好,实际上挺好的。可是我依然感觉融入不进去。第一语言我不通,另外现在的人彼此交往,都形成一个圈子,圈外的人难凑到一块。”
宋言奇分析说,近些年来,伴随着城镇化进程,农民集中居住成为普遍趋势,由此导致社会生活方式与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而大量外来人口涌入,也带来了如何融入这座城市的问题。新市民——尤其是外地来的外来人口能否融入城市,关系到社会利益的重组与社会博弈格局,也是社会转型中的重要问题。
融入城市 前提是融入社区
外来人口能否管理得好,除了依靠政府,社区应当起到关键作用。毕竟,除部分建筑农民工以及少数单位提供集宿形式外,大多数外来人口还是居住在社区中。“外来人口融入城市,其前提是能够融入社区,如果一个人连社区都融入不了,我们很难想象其能成功融入到城市之中。”宋言奇说。
在外来人口管理中,政府与社区应有侧重与分工。政府偏重于管理,社区应偏重于服务。
社区活动 应满足新市民需求
宋言奇曾调研过一个社区组织的“为建筑农民工送健康”活动。“实际上,建筑工地工人每天工作时间很长,对于社区举办的健康活动,他们很难真正参与到活动当中。”后来,他发现当前社区为此类服务其实多是“运动式”的。“社区组织的活动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以不影响他们工作与生活为底线。由‘运动式’服务向‘常态式’服务转变。”
对于新市民参与社区事务的情况,很多新市民参与社区事务是非自愿的,有些参与对他们来说甚至是“负担”。因此,在今后的社区相关活动中,还应多了解新市民的需求与意愿吸引他们的参与。
“以外管外”既省成本又满需求
对于“新周浦人俱乐部”的成功运行,宋言奇说,这既是节省社会管理成本的需要,同时又是满足外来人口多种需求的需要。
由于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之间存在着语言、习惯、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因此不少城市酝酿“以外管外”——利用外来人口老乡群体社会网络的优势,一定程度上“自我组织”与“自我管理”。这种“以外管外”有多种好处。老乡群体沟通容易,能节省管理成本,同时可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
但宋言奇也发现“以外管外”的方式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城市管理不仅要处理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要妥善处理不同地域外来人口群体之间的关系。而且要给予必要的扶持,以加快其发展。通过必要的引导与扶持,推动单一目的组织向多目的综合性组织发展,实现维权、服务、互助、计生、治安等职能的有机整合。
利益引导 还需重视精神激励
宋言奇说,外来人口的管理必须依靠利益引导,这是一个根本性问题。但给予的优惠条件应不局限于物质层面,还必须注重精神层面的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