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f04版:城市读本 上一版  下一版
日期:[2013年11月26日] -- 城市读本 -- 版次:[f04]
新周浦人 从俱乐部进城入沪
2013年11月26日


“新周浦人”俱乐部举办文艺活动。


“新周浦人”俱乐部活动现场。

  

上海市浦东新区更注重从精神层面引导新市民融入城市
  不论是“生活在上海的外地人”的心理,还是“不会被上海接受”的感受,都是上海浦东区政府正努力想办法解决的问题:住在城市里并不意味着就是市民,该如何让新上海人更好地融入上海?
  同样在上海工作生活的外地人,水果摊贩张军10年都没找到归属感,舞蹈老师牛桂芳则努力适应新生活——城镇化之后,不论是政府还是学者,考虑得最多的问题是“新市民如何融入城市生活”。毕竟,“住在城市里并不意味着就是市民”。上海浦东新区做了很多尝试,除了教育、医疗这些社会保障外,还尝试从精神层面引导“外地人”融入城市社区生活。从2009年在周浦镇建立“新周浦人俱乐部”开始,这种尝试在上海迅速铺开。

人进城成立俱乐部 安排“进城后的生活”
  20万人的周浦镇,三分之二是外地人,大量的“新周浦人”在为发展添砖加瓦的同时,也给周浦镇的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周浦镇传媒与信息管理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朱平红说,数以万计的外地人,缺乏正常的文娱生活,一到晚上就无所事事,最严重的是治安问题,赌博、打架以及随之而来的交通秩序混乱、乱摆摊设点等城市病问题。
  “比如当时,为揽客抢生意,三轮车排成长队在街上乱穿,其他人开车走路都受影响。”与此同时,由于各个地方的人生活习惯、个人喜好不同,小区里也是矛盾重重。因此,急需探索一套“新周浦人”的社区管理新思路。
  镇政府想了很多办法,有强力的多部门联合整治,也增开公交线路、提供大量公共自行车,还划出专区供小商贩摆摊设点。但同时他们意识到:是不是该安排一个正常有序的夜生活?“新周浦人俱乐部”应运而生,成为浦东新区最早由政府出面,专门为外地人搭建的公益组织。
  目前,“新周浦人俱乐部”有565名学员,免费开设了摄影、乒乓、太极拳、歌咏、巧手串珠、舞蹈、电脑、学说上海话等八个兴趣班,聘请了一批经验丰富,有一定资质的老师任教,常组织友谊比赛、公益演出、志愿者服务等活动。更重要的是,这五百多名学员还会回到自己的社区,组织和促进各社区的类似活动,带动更多“新周浦人”与“本地人”的交流互动。

心入沪适应新环境 从积极改变自己开始
  能歌善舞的牛桂芳,2000年从新疆阿克苏辗转来到上海,那时她28岁。
  “我是学舞蹈的,来到上海后就想去少年宫任教,结果进不了这个圈子,临时找了个公司工作,又继续向少年宫投简历。大约两年多的时间,才进入少年宫当兼职舞蹈老师。”现在,她自己在周浦镇办了一个舞蹈中心。对于融入上海,牛桂芳认为,“唯一的方法就是改变自己,让自己从各个方面适应上海这个环境。心态很重要,还是积极、乐观一点得好。老是抱怨,也于事无补。”
  就在牛桂芳实现目标的时候,安徽的王燕燕也在努力融入上海。她是一名保险销售员,经常需要用上海话与客户沟通。得知在家门口就可以免费学上海话,她迫不及待地报了名,虽然现在上海话还不够流利,但她觉得和周围人亲近了不少:“特别是身边同事和客户,用上海话教我、鼓励我的时候,我就觉得以前那种距离感,忽然间拉近了。”
  同样从学会上海话开始改变距离的,还有50多岁的张素娟。
  2009年,她被儿子从安徽老家接到上海享福。但儿子工作忙,老公还没退休,张素娟长期一个人在周浦生活。“很郁闷、很孤独,连说话都找不到人。一出门,遇上小区里的老头老太,他们说话我听不懂。我一张嘴,人家又不爱搭理。”张素娟说,她只好往老家打电话,“每年至少回老家两三趟,每次回去,就磨蹭着再也不想来上海。一来到上海,就天天想着回老家。”
  去年初,她开始在“新周浦人俱乐部”的培训班学说上海话。“这里全都是外地人,大家能找到共同话题。我觉得心里畅快了很多。后来我又参加了太极拳班,这时候已经能听懂也能说上海话了,就能慢慢和班里的当地人说上话,结交了一大帮朋友。”张素娟说,现在她觉得这里很有乐趣,就再也不天天想着回老家了。

【新城名片】
  周浦镇新上海人俱乐部
  对于“外来人口如何融入上海”这个问题,上海浦东新区区委宣传部的工作人员也坦承:不少本地人确实给人以排外的感觉,这是客观事实,无法回避,但必须想办法解决。
  在浦东新区,除了大幅增加和提升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外,还要注重精神层面的融入。2009年,浦东新区在周浦镇做了一个重要尝试——组建“新周浦人俱乐部”,一个面向全体“新周浦人”的公益组织。
  当时之所以选周浦,是因为它地处浦东新区西部,是航运河网的中枢,内通钦塘内各地,外与黄浦江相接,是承接上海市区产业扩散的第一圈层。早在解放前就有“小上海“之称。如果说,浦东新区是上海城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那么周浦则是浦东的缩影。
  如今的周浦镇,包括常住人口和外来人口共有20多万人,其中约有2/3是全国各地到周浦的务工人员,他们被称为“新周浦人”——从全上海的角度看,他们也被称为“新上海人”。

【新城故事】沪安家生子心底仍是四川人
  今年37岁的自贡人钟楠,10年前到上海工作。后来在上海结婚生子,成家立业。
  “听你口音,不像上海的吧?”早前经常有客户这样问他。后来,他学会了上海话,习惯了本帮菜。“倒不是有‘融入’这个理念,只是为了更好地与客户交流。”钟楠说,生意越做越大,后来他终于站稳了脚跟,也得到了身边上海朋友的认可。
  “如今我的女儿在这里读书,父母也来居住,享受着与本地人一样的医保、教育资源、社会福利。以后不太可能再回四川,可在我心底里和在朋友眼里,我依然是一个四川人,只是生活在上海。但我的女儿因为在上海出生,她认为自己是上海人。”

没文化没技术“我做不了上海人”
  山东沂蒙的张军,29岁,也在上海打拼10年了。去年夏天,他偶然发现鲜榨石榴汁在上海很受女孩子欢迎,果断从建筑工地转做流动小摊贩。今年,他带着父母、哥嫂在云南南路每人各摆一个小摊,几乎垄断了这条长街的果汁鲜榨生意。
  “我存钱在老家买了房子。我肯定做不了上海人。”张军说,“像我这种文化低又缺技术的,是不可能拿到上海户口的。”张军有些赌气地说,“如果像我们这样低层次的外地人都走了,上海人吃啥喝啥,谁给他们扫垃圾,谁给他们当保姆?整座城都得瘫痪。”
  华西都市报记者李东阳李寰 上海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