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支在浣花溪公园跳舞的队伍,与公园管委会签订“控噪”协议,承诺在规定时间和区域进行活动
不是所有的坝坝舞噪音冲突,都是用楼上泼粪、鸣枪示威的极端方式来解决的。上周,常年在浣花溪公园跳舞的队伍的负责人们,陆续与公园管委会签订了新一期的分贝控制协议,承诺在浣花溪公园从事的健身活动,要服从园方管理,在规定时间、规定区域、限制人数进行活动。
目前,管委会安全质量部每天24小时巡查。如果发现超出55分贝标准,会联系队长,自己降低声量。
如今·软管理
签分贝协议按舞种“划地盘”
“我们队伍是每晚7点15到8点15在此活动,按照公园的噪音标准,音乐声在晚间应该控制在50分贝左右。为了让最后一排的队员听得清楚音乐,我们尽量限制人数,一般在30人左右。”彭立佩说,她所带的队伍在此活动了6年,跟公园签分贝协议也签了6年。
按照这份名为“健身文体活动”机体组织的行为规范约束协议,凡是在浣花溪公园从事的健身活动(仅限于低噪音文体活动),要服从园方管理,在规定时间、规定区域、限制人数进行活动,不能影响其他游客正常游园。协议的内容很细,对于广场舞音响的分贝、每支舞队活动地点和人数都有明文要求。同时,队长要将自己的身份证复印件附在后面。
彭立佩介绍,万竹广场三支队伍跳的都是民族舞,但严格意义上又不太一样,对音乐的要求也不一。再加上地方小,密度大,还要兼顾到后排队员。如果各个队伍,比拼“音量”,肯定要“打架”。因为签了协议,大家很珍惜每晚跳舞的机会,因为现在其他舞队想到公园来,已经申请不到地方了。这些年,大家遵守得都不错。“哪边声音大了,随便喊一嗓子,大家都会自觉把声音调低了。”
对于公园的做法,长期从事太极拳辅导的张发元极力赞成。“太极拳需要沉心静气,属于清修。强调安静。”张发元说,公园按照各支队伍的活动特点,分配了地方。比如太极拳不能和拉丁舞安排在一起,太极剑因为怕伤到游客,因此被单独安排在僻静处。
目前,由24人组成的安全质量部每天24小时,在公园的各个点进行巡查。集中在早、晚两个坝坝舞活动时段,工作人员会携带分贝仪测量,如果超出55分贝标准,会联系队长,自己降低声量。
以往·硬碰硬
10年前劝噪管理者被围攻
作为成都的五星级公园,浣花溪一直是坝坝舞者的乐园,目前活跃在浣花溪的坝坝舞队,一共是31支。10年来,公园管理方与坝坝舞者的噪音分贝协商,从最初的“硬碰硬”,到现在的柔性管理,噪音问题得到了有效治理。
“按照噪声界定标准,浣花溪公园属于一类场所,白天应控制在55分贝,夜晚为45分贝。开园初期,我们对噪音管理是直接劝导,但发现得到的是反作用。2004年的一天下午,浣花溪公园的万竹广场锣鼓喧天,“我们不能正常的说话、接电话,严重影响到我们的工作。”马春黎说。“我去现场沟通,结果话还没有说完,30人就把我团团围住,他们每个人手里拿着锣,在我耳边敲。”腰鼓队队员的粗鲁对待,让马春黎感觉很委屈,很无助,她当场就被气哭了。
这件事,让管理方进行了很多思考,“硬碰硬”的方法显然走不通,所以管委会决定,请每个团体的负责人与公园管委会签订协议,“健身文体活动”集体组织的行为规范约束协议对团体活动的时间、地点和团体核定人数都分别做出了规定。出奇制胜
达州降噪“神器”超出分贝自动断电
达州人民广场是该市坝坝舞最集中的地方,至少有上千人同时在广场上跳舞。今年7月,城管局在广场上安装了一台噪音监测自动断电仪,设定的标准分贝值是早上75分贝、晚上85分贝。由于广场上使用的音响大多是需要接广场的公共电源,人民广场噪音治理实行电子远程遥控,音量分贝持续超标8分钟,市政的公用电源会立即断电,仪器将通过自带终端自动反馈到电信机房的电脑上,然后电脑以短信的形式发出警告指令,发送至城管三大队的3名执法队员的手机上,执法人员将根据现场分贝情况,只要其中一名队员回复指令“恢复供电”,于3分钟之内就会恢复用电。
从城管部门的监控显示,自噪音监测自动断电仪投入使用的近两个月以来,刚开始每天会接到四五次断电的指令,跳舞的市民也不太理解。通过多次交流、告知之后,市民逐渐接受。最近半个月,都没有接到断电的指令,治理效果不错。华西都市报记者赖芳杰 张想玲实习生马倩 摄影 刘陈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