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江区将辖区内规模较大的社区“划小”,每个社区平均管辖2500户
华西都市报:近期,锦江区在成都市率先展开了“大社区”变“小社区”的探索举措。目前,全区68个社区被拆分成了117个,平均户数2500户、人数约5000人,是原来的一半,而每个社区配置“两委”职数也由667人增加到825人。社区“划小”后,有望让社区服务针对性更强。
昨日,邓立强站在一张地图面前,凝视着上面花花绿绿的各种色块,这是不同社区管辖范围的标注。再过一段时间,作为锦江区交子社区党委书记,邓立强的辖区就将“一分为四”,被拆分为交子社区、点将台社区、光明路社区、较场坝社区等4个社区。
邓立强所经历的变革,源于锦江区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最新推行的“社区规模调整”改革举措。未来,锦江区的社区数量将扩大近一倍,“大社区”模式中的辖区人口剧增、任务层出不穷、人员经费不足等问题,有望通过“小社区”的社会管理创新得到解决。现状/
“巨无霸”社区一人服务3000居民
在成都最富盛名的东大街延长线旁,锦江区水井坊街道办事处匿于繁华。这里,既有最现代化的写字楼,也有满面风尘的矮旧院落。每天,邓立强就穿行在这些迥异的各色建筑和人群中,为居住在交子社区的8528户居民奔走服务。邓立强说,水井坊街办下设交子、水井坊2个社区,其中他负责的交子社区只有12个“两委”人员,需要为1.6万余个常住居民服务。
而在有着3万多居民的皇经社区,平均一位工作人员要为3000多位居民服务。相比仅有2000多居民的成龙路街办大观社区,人口悬殊超过10倍。社区划定不甚合理、工作人员缺乏、居民自治动力不足的矛盾,成为日益显现的困扰。
锦江区民政局负责人说,调整后,锦江区的社区将从68个增加为117个,社区“两委”人员由现有的667人增加到825人,每个社区管辖的平均户数也将由4300户减少为2500户,下降约42%。未来/
精细化服务 小社区贴“个性标签”
社区规模调整,切分的“手术刀”应该怎么下?是否有利于居民自治、开发社会资源、社区管理服务、节约管理成本,成为锦江区的改革原则。
邓立强说,原来的交子社区内情况复杂,既有单位宿舍、高档楼盘,也有矮旧的居民院落。而拆分后,将变成4个特色鲜明的社区:以单位住宅为主的“单位型”——交子社区;以老式院落为主的“小区型”——点将台社区;以写字楼、餐饮店为主的“商业型”——较场坝社区;以高档住宅为主的“小区型”——光明路社区。
邓立强计划,未来新交子社区的工作人员人均服务的居民数量将大大减少,除了可以及时回应居民需求外,还能够提供满足“众口难调”的个性化服务,不再像过去一样“一锅粥”。“社区可根据自己特点,重点做好具有地区特色的服务。”
锦江区民政局
社区“划小”推进自治属性回归
在锦江区民政局负责人看来,社区“划小”意义,除了政府转变职能强化城市基层微观管理和服务,也在于全面推进社区居委会的自治属性回归。
“社区并不是政府机构,而是居民自治组织。社区两委人员由居民自己选出,所以增加人员不存在机构冗员的弊端,一切根据居民的需求决定。”该负责人说,现在许多居民不再居住在单位宿舍,而是散居在各小区,流动性强,具有“去组织化”的趋势,急需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模式的创新。
社区太大,居民之间没有交流,往往认为社区事务与自己无关,放弃自己的权利。社区“划小”后,将更有人情味,增加居民参与积极性。居民也更愿意主动参与,为自己选出代言人,在平时的社区事务中自主决策,维护自己的利益。据悉,锦江区还将继续加大对社会组织的扶持力度。在社区加强服务精细度的同时,通过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满足市民更专业的需求。 华西都市报记者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