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a07版:大成都 上一版  下一版
日期:[2013年09月03日] -- 大成都 -- 版次:[a07]
引领“首位城市”发展 建精品城区范本
2013年09月03日


正在建设中的“天府门廊”,是锦江区打造现代高端产业的一个形象缩影。

  

提质升位创新驱动,成都锦江区委书记周思源详解“精品城区”战略
  华西都市报:近日,面对人民日报、新华社、华西都市报等多家媒体的集中探访,成都锦江区委书记周思源畅谈锦江区发展蓝图,全面解读在成都“首位城市”前沿,在“五位一体”战略建设上抓得最务实、干得最主动、走在最前列,全面实现“精品城区”提质升位所取得的特色创新之路。
  繁华深处,濯锦之江。2013年8月,作为成都核心区域的锦江区,迎来了全国媒体聚焦的目光。
  从高端品牌、生态楼宇林立的“天府门廊”,到传播时代“潮”气息的红星路步行街;从全国首家盲人电影院,到成都环城生态区首个白鹭湾湿地……
  锦江区近年来深入实施“五大兴市战略”,一幕幕生动而真实的精彩范例引人击节叫好。
  旧城改造必须遵循100%的群众意愿,不可持续的“土地财政”必须破解……
  近日,面对人民日报、新华社、华西都市报等多家媒体的集中探访,锦江区委书记周思源畅谈锦江区发展蓝图,全面解读在成都“首位城市”前沿,在“五位一体”战略建设上抓得最务实、干得最主动、走在最前列,全面实现“精品城区”提质升位所取得的特色创新之路。

走群众路线“锦江模式”影响全国
  2013年,锦江区围绕“三个历史之最”,投资6.5亿元,实施了华兴街、青龙正街、水井坊星桥街低洼棚户和专汽厂片区、南光厂宿舍片区等13个旧城改造项目,启动搬迁改造建筑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
  腾笼换鸟,旧城改造为锦江区发展高端产业、规划现代城区奠定基础,也为群众的居住和配套条件改善带来了契机。
  充分发挥群众作用做群众工作,不达95%以上群众同意就终止搬迁,成为影响力辐射全国的“锦江模式”。
  从2007年9月染房街搬迁开始,近几年来锦江区成功进行了近40个搬迁项目,实现了区域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双赢,走出了一条“和谐搬迁”、多方共赢的旧城改造搬迁安置新路。这样的模式在成都已经全面推广,并得到全国范围内的借鉴。
  “拆迁户=拆迁富?漫天要价的少数群众,往往导致大多数人的安居梦终结。”周思源说,如何平衡少数人与多数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让旧城改造成为真正的惠民利民工程,锦江区仍在不断进行尝试。

不靠“土地财政”现代服务业永续发展
  锦江区是成都中心城区面积最小的行政区,如果和国内某些城市一样靠卖地吃饭,显然不现实。锦江区依靠楼宇经济发展现代服务业,走出了一条永续发展的创新之路。
  正在建设中的“天府门廊”,就是锦江区打造现代高端产业的一个形象缩影。“天府门廊”以红星路步行街为原点,沿东大街向东西两边延伸,全长5.5公里。红星路步行街今年改造后,成为春熙路盐市口商圈商气东移之后的中轴线,一个全新的大慈寺商圈正在逐步显现雏形,朝着“百亿商圈”迈进。
  借鉴人民南路,“天府门廊”明年将启动从路面到立面的综合风貌整治,更加现代化、国际性。到2015年,锦江区将新增500万平方米的商业商务楼宇,实现再造一个高标准、高品质的产业锦江。

关注社会建设超6成财政投向公共服务
  社会管理创新,自2007年来便成为锦江区委区政府的一把手工程。锦江区在西部地区率先开展街道管理体制、社区治理机制和社会组织管理体制“三大改革”,深入实施“四大工程”(基层党组织建设工程、社区民生服务工程、小区院落自治工程、社工队伍建设工程)。2012年9月,民政部确认成都市锦江区为“全国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这是目前西部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区县,“锦江经验”由四川推向全国。
  徐燎原艺术博物馆、长者通呼叫系统、白鹭溪生态湿地公园……漫步在锦江区,你可以看见更加完善的社会服务。在成功的背后,是以大投入改善大民生——65.9%财政支出投向了公共服务领域。
  未来,锦江区如何继续引领“头雁高飞”?周思源认为,还要改善综合交通、完善城市配套、实现能源支撑和政策创新。“引领发展需要长远战略和国际性视野,不计一时得失。通过创新驱动、高端集约发展、实施人才战略,锦江区必将为成都首位城市做出更大贡献。”
  华西都市报记者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