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b03版:健康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日期:[2013年06月04日] -- 健康周刊 -- 版次:[b03]
500 万赫兹飞秒激光落户爱迪眼科
成都无刀近视手术“脱胎换骨”
本报读者可优先预约新一代飞秒近视手术“6000元暑期体验价”
2013年06月04日





  

@华西都市报:
  为迎接高考结束后的近视手术高峰期,本报健康周刊将携手爱迪眼科医院推出“500万赫兹飞秒近视手术体验季”活动,凡拨打本报体验季活动报名热线的读者,均可享受6000元/例的暑期飞秒体验价。
  日前,成都首台500 万赫兹级 LDV(达芬奇)飞秒机落户爱迪眼科医院,它的到来宣告飞秒激光技术正式从15万级跃升至500万级,成都激光近视手术迎来一次质的飞跃。为迎接高考结束后的近视手术高峰期,本报健康周刊将携手爱迪眼科医院推出“500万赫兹飞秒近视手术体验季”活动,凡拨打本报体验季活动报名热线的读者,均可享受6000元/例的暑期飞秒体验价。

从15万级到500万级成都飞秒近视手术脱胎换骨
  如果准分子激光的问世开启了人类近视屈光矫正手术的历史,那么飞秒激光的到来则真正宣告了激光近视手术进入“无刀”时代,把近视手术推向了更准确、更安全、更可靠的新高度。
  从2007年第一台15万赫兹级的飞秒激光机落户成都以来,短短6年间,国内飞秒技术已从最初的15万级跃升至100万级,而近期爱迪眼科医院引入的首台500万赫兹级的瑞士LDV(达芬奇)飞秒激光机,更是让成都飞秒近视手术得以“脱胎换骨”,完成了一次质的飞跃。据了解,500万赫兹级的瑞士LDV飞秒激光机面世时间尚不足一年,是LDV(达芬奇)品牌中的最新一代产品。而目前市场上使用的同品牌设备,基本上属于100万赫兹级的产品,在性能上与新一代500万赫兹级飞秒有较大差距。
  作为一种自动化程度极高的眼科手术项目,激光近视手术设备的性能差异直接决定了手术质量的高低,这主要体现在手术矫治的精确度和术后角膜的平滑度。精确的切削可以确保手术达到预测视力,避免欠矫(仍残留少量近视)或过矫成远视;平滑的角膜意味着不会出现不规则的散光。
  500万赫兹是目前频率最高的飞秒激光,发射频率更快,意味着其在激光近视手术中,制作角膜瓣的时间更短,更少的角膜层间热效应,更短的负压作用时间,从而避免眼底视网膜牵拉与眼底缺血带来的风险,避免出现传统LASIK手术后常见的干眼症和术后感染。此外,500万赫兹飞秒激光的光斑仅为2微米,越小的光斑意味着切削精度更高,角膜瓣更光滑,术后视觉质量更高。

爱迪眼科“精品飞秒”视觉极限体验
  普通激光近视手术只能解决百分之八十五的低阶像差,虽然视力都能达到1.2左右,但由于未解决15%的高阶像差,造成很多近视患者术后视觉质量不高,特别是夜间视力差,这已经是眼科界的共识。有数据显示,波前像差引导的飞秒激光近视手术,对术后夜间眩光、夜间视力降低的改善效果显著。这个结果对于很多害怕激光近视手术导致夜间视力不良,进而影响行车安全的近视一族而言,不啻是一个福音。
  如果从事对视力有特殊要求的职业(如飞行员),医生会在飞秒手术中辅以波前像差引导和虹膜定位技术,它能让飞秒手术的准确性更高,使手术矫正误差值降到最低。这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精品飞秒”,是目前激光矫正近视手术所能达到的完美极限。
  据了解,爱迪眼科“精品飞秒手术”中用于搭配500万赫兹级飞秒使用的美国威视VISXS4IR准分子激光系统,是目前所有开展波前像差“个性化”手术的设备中,唯一可以进行虚拟角膜镜片制作与试戴的准分子激光品牌。虚拟角膜镜片在手术前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了波前像差数据的确认过程,保证随后在患者眼睛上实施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手术的安全性和精确性。术后视觉质量接近完美,术后视力达到甚至超过术前最佳戴镜矫正视力。

拨本报热线抢6000元暑期飞秒体验价
  “如果不大幅降低飞秒激光近视手术的消费门槛,那么这项本应造福亿万近视患者的新技术注定将成为仅供少数人享受的奢侈品。”爱迪眼科飞秒激光近视手术主刀医师、国家准分子激光上岗资格考试评审专家张悦主任表示,作为一种更安全的高科技近视矫正手术,飞秒激光技术普及的最大障碍就是其高昂的手术价格。据了解,目前在成都各大眼科医院,该项手术的价格基本上在1万元左右浮动,最高的标价已超过14000元;即使是在各种促销活动中,折后价也鲜有跌破8000元大关的情况。
  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月收入并不高的成都,动辄上万元的飞秒近视手术价格必将大多数人拒之门外。可以说,正是飞秒近视手术的“贵族化”,剥夺了人们享受更清晰视力的权利。为迎接高考结束后的近视手术高峰期,本报健康周刊将携手爱迪眼科医院推出“500万赫兹飞秒近视手术体验季”活动,凡拨打本报体验季活动报名热线的读者,均可享受6000元/例的暑期飞秒体验价。
  “500万赫兹飞秒近视手术体验季”报名热线:028—86969058
  华西都市报记者吴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