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六一电影档,有《魁拔2》、《潜艇总动员3》、《辛巴达历险记》、《阳光留守》等7部儿童片上映,其中大多为动画片,儿童剧情片依然稀缺,很难往“合家欢”式路数上靠。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今年的六一也是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儿影厂”)成立32周年,不过如今的儿影厂,仅剩下江平一个人,既是厂长也是工作人员,这般光景也难怪儿童片始终停滞不前,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
窘境1
独木难支“只有一个人的儿影厂”
儿影厂创建于1981年6月1日,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是它的前身,1987年更名为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邓颖超同志为其题名。它是我国唯一一个专门拍摄儿童电影的制片厂,也是前苏联解体后全世界唯一一个儿童电影制片厂。
作为曾经由国家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到如今被并入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儿影厂如今在纯市场的环境下越走越难。随着老一辈儿童电影从业人员转行退休,年轻人才又青黄不接,国产儿童电影在国外大片的冲击下很难吸引观众,这让拍摄儿童片的电影人举步维艰。
“儿童电影是在艰难和坚强中生存,儿童电影的创作者凭的就是一份责任,希望让中国的孩子看到自己民族的电影。”儿影厂厂长江平说。由于没有专门的工作团队,“一个人的儿影厂”在江平的努力下艰难前行,从策划到立项,从搭班子到拍摄,从宣传到发行,江平几乎一人单干,凡事亲力亲为。每天工作到深夜是常事儿,即便作为儿童片导演,他可以一分钱不拿,如果有也是交给剧组。
窘境2
毫无票房小成本、没宣传、缺关注
起初的儿影厂专有为儿童电影设立的“童牛奖”,甚至有亿万儿童观众,但如今中国儿童片的发展却毫无起色。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协会会长侯克明说:“去年国产儿童片为70部,动画片占到20部,动画片大都进了影院,但50部儿童故事片中能走进电影院的不到10部。”此类儿童片的共同点都是小成本,没有任何宣传,因此缺乏关注。即便进入院线,也属于“一日游”。
在这样的大片时代,国产儿童片完全处于毫无抵抗力的弱势地位。现在发行方对影院的控制越来越弱,影院都是以市场的角度排片,票房第一论,只要卖座就行,而国产儿童片因为缺少观众,在影院排片时陷入窘境。
西安籍儿童电影导演张忠华认为,近年坚持拍儿童剧情片的导演越来越少,比如获取电影频道电视电影“百合奖”的最佳儿童长片《骡子的10000米》,因投资小、关注度低而无缘影院,只能在电影频道播出。而之前的不少儿童片,连走进影院的机会都没有。但“童心未泯”的张忠华却称:“我要扛起中国儿童片的一面旗帜”。窘境3
没人观看严重缺乏创作和市场引导
针对目前国产儿童片“没人看”的窘境,儿童电影编剧李虎认为:“儿影厂曾经辉煌过,也拍出过孩子们喜欢的片子,但如今的时代已经发生了改变”。李虎把问题归结为创作人的事儿,“我们电影人的观念还停留在20年前,创作上说教味很浓,幼稚得连家长都看不下去,好莱坞电影中的儿童,天真中有叛逆。我们的儿童片里,儿童都是好孩子。儿童片和真实生活严重脱节”。
不少影院负责人认为,除了创作问题,缺少营销和宣传方式也让国产儿童电影很难引起市场关注。比如国产动画《魁拔》、《潜艇总动员》都出了系列,制作精良,但缺乏市场引导,造成家长和孩子对这类电影不买单。影院要赚钱,只能放映讨好年轻人的电影。
上影集团副总经理汪天云负责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曾创造了《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经典动画电影,他也指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境况并不乐观,但依然坚持一年至少推一部影片。站在曾经的经典肩膀上打开市场,是目前汪天云努力的一个方向,同时,走出去和国外团队合作,也是打开困局的另一种尝试。宗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