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记者石莉芳 陆阳阳香港摄影报道
作为香港老牌的地产商,信和集团旗下的标志建筑众多,从上世纪80年代到今天,从尖沙咀到中环,再到沙田,都在香港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其中,不少项目也是香港填海而来的地块,并在香港创下多个第一。尤其在环保方面,信和更是凭借多个首创概念获得“绿色高空大奖”。香港信和在成都的“地王”项目即将亮相,会给成都带来哪些“香港经验”和新思维碰撞?
就此,华西传媒集群“华西财富行”记者实地探访了信和集团香港总部尖沙咀中心、香港曾经的最高楼中环广场、香港首个及最大环保购物商场等地。
第1站:尖沙咀中心预见未来海景长廊成电影取景地
幻彩咏香江,著名的镭射灯光音乐汇演,由香港维多利亚港两岸44座摩天大厦及地标建筑共同参与,在互动灯光及音乐中展示香港国际大都会的魅力,也寓意香港的创意和活力。
尖沙咀中心也是幻彩咏香江参与汇演建筑物之一。尖沙咀东部上世纪80年代填海后第一座落成的建筑物,也是香港信和集团总部所在地。
“我们的总部大楼创下多个第一。”信和置业企业传讯部助理总经理邱文华一边带路参观,一边热情地介绍,尖沙咀中心的高度虽然只有12层,可在几十年前却是尖东填海首座甲级写字楼,而且这里的电梯也曾经是香港第一代观光电梯,人们非常稀奇,甚至专程跑来参观。
站在尖沙咀梳士巴利道上,可以看到一座走廊天桥将尖沙咀中心和帝国中心连接起来。在城市满眼是天桥的今天,这个带拱天桥有点古朴,有点不太起眼。然而,在当年也是第一个置有自动扶手电梯连接两座大厦的观光天桥,是一个创新作法,惹得不少建筑纷纷效仿。
也正是上世纪80年代,信和正在崛起之际,尖沙咀中心创下的多个第一见证信和的勇于开拓和创新,以至于多年来总部所在地从未更改过。
而尖沙咀中心和帝国中心临海的方向,有着香港甚受欢迎的露天海景长廊尖东美食里,这里不仅有各色美食,还可尽览维多利亚港,是很多香港电视剧和电影取景地。
第2站:中环广场苛求一致 20年没翻新依旧漂亮
香港的摩天大楼林立,最高楼的纪录也在不断刷新。
1992年竣工的著名标志建筑中环广场,就曾经是香港最高楼,高374米。现场可以看到,大楼的立面有着三种不同颜色的隔热玻璃,顶部是金字塔设计,典雅而闪烁发光。尽管已是20多年的建筑了,可给人的是一种陈年佳酿的感觉。
“这里可以看到360度的香港全景。”站上中环广场的78顶层观光平台,已经在中环广场工作20多年的范海昌饶有兴致地带领记者一行,观看香港全景,历数香港城市变迁的点滴。据范海昌介绍,无论是在抵抗台风,还是三角形的楼宇设计上,中环广场算得上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建筑,甚至经受住了多年前香港最强台风。而信和集团主席黄志祥先生非常喜欢中环广场,20多年来一直把集团年度酒会举办地选在这里。
黄志祥先生的注重细节和完美主义,在中环广场也有体现。据称大厦大厅入口的意大利花岗岩,“整个大厦使用这种花岗岩的面积有90个足球场那么大,而且要做到花纹的颜色吻合,为此老板差点把一座山都搬来。”记者在现场也注意到,中环广场入口处的垃圾桶,还有洗手间的很多地方,也都使用着同样的花岗岩。让63岁的范海昌津津乐道的是:这座大厦经历20多年,没有经过大的翻新却依旧很漂亮。
中环广场也是填海后建起来的,地处湾仔核心商业区,毗邻政府大楼和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租户包括众多财富500强公司及金融机构等。
第3站:荃新天地 绿色至上 一面墙壁生长4万棵绿植
探访了信和集团香港总部之后,华西财富全球行记者又参观了荣获香港环保建筑协会颁发最高“白金”评级、香港首个及最大的环保购物商场荃新天地。
与其他商场相比,荃新天地有着近似“奢侈”的花园广场,面积达3720平方米,花园广场的一面3层楼高的墙壁上,就是有名的“直立花园”,吊兰的长势绿油油。
据荃新天地的人员说,这面墙壁上“栽着”4.2万棵植物,有吊兰、金柏叶、白柏叶等几个品种,都是容易养活的。由于是“竖立着”栽种背离了植物的向地性,所以不仅品种有考究,而且有自动灌溉系统,每天早上5点洒水。同时,用金属接成田字架固定植物,让大部分养分可以输送到根部。
“每两个月会更换一次枯竭的植物,每月的维修费用大约是2万元港币。”据工作人员介绍,每到圣诞或者大型节日的时候,他们还会特意更换一批鲜艳的花。除了日常维修之外,这个直立花园的建造之初据称是花了5000万元港币。不过,大手笔的投入,除了让商场增添了绿意,还能降低室内气温2摄氏度,并有隔音和净化空气的作用。
而后,在宏天广场的天台也看到了一个100平方米的有机种植花园,里面还有五颜六色的花椒,在蒙蒙细雨中分外艳丽。
第4站:高端住宅技术创新火车站之上也能建房子
在满满当当的参观行程中,还有信和旗下两个高端住宅项目御龙山、御金·国峯。
香港御龙山,毗邻国际级沙田马场,共1375个单位,可尽览环回沙田马场与九肚山连绵山峦景致。最大特点是这个项目建在19米高的平台之上,下面是铁路和火车站,这是近年来香港唯一一个在天天有火车通过的铁路上修建房子。位于铁路上方部分的建筑的桩基是经过特殊创新研发设计的“高承载微型桩”,在有限的铁路轨道空隙中布的每根微型桩都插入三根直径80毫米的特种钢筋,作为支撑。
“铁路轨道上建的平台不能承载高层建筑。”信和置业联席董事陈秉刚介绍说,他们就在平台上修建很多园林、绿化、会所等公共空间,游泳池、影像厅、台球厅一应俱全,近50%的空间给了户外。
同样,御金·国峯也非常注重公共空间性质的会所,除了游泳池、影像厅等设置之外,还有改良升级版的读书室、高尔夫球室、钢琴室等,并且也多处运用了“直立花园”的概念。整个住宅给人的是一种高端酒店的感觉,尤其是小区入口处的业主卡,可以用香港出行“利器”八达通刷卡,缴纳物业费同样也可以刷八达通。
信和置业联席董事陈秉刚:
看好成都 我也在这里买了房
成都,也是香港信和集团的投资重镇。
最初,信和集团是通过合资项目中海国际社区进入成都市场。在试水成都市场之后,信和在2007年斥资41.38亿元拿下成都成华区迎晖路“地王”。5年之后,这一项目将在今年6月揭开面纱。
成都地块看重东二环的环境优势
为什么会在成都有如此大手笔投资呢?“河流是成都很好的天然资源,迎晖路地块临沙河边上,对面还有成都三环内最大的塔子山公园景观。”信和置业联席董事陈秉刚说,人们回到家之后,看到的不只是繁华,还有天然资源和一份属于家的宁静。而迎晖路地块是不可多得的,成都东二环的“交通便利+城市的繁华+天然资源”有着众多要素的结合,这也是信和集团主席黄志祥亲自到成都看地,并出现在土地拍卖会现场的原因。
目前,怡和、和记黄埔、新鸿基、九龙仓、新世界等香港知名地产商纷纷布局成都,加入成都地产行业的激烈竞争。而信和集团进入成都较晚,如何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呢?
“我们会非常用心去做项目,注重细节,多想一步,多走一步,这会让成都市民喜欢我们的产品。”据陈秉刚介绍,成都项目定位于香港的豪宅理念,故命名为信和·御龙山。届时将引入原香港御龙山的古典风格,运用大量石材,使物业外观不受时间、天气所影响,美观耐看,更能保值。
成都项目75%面积将是公共空间
信和集团在香港的很多绿色首创概念,也会带到成都。成都项目策划初期已开始培育树苗,挑选特种植物如罗汉松、朱砂桂、紫薇、银杏等以打造茂密园林,每橦物业都有架空层栽种不同花卉及建有垂直绿化的“公共绿化空间”。
陈秉刚透露,除了设有豪华样板房及70亩的园林示范区,有75%左右的面积将是公共空间,室内及室外游泳池、室内篮球场、影像厅、宴客厅等等在内的商业会馆设施是香港的升级改良版。例如,香港御龙山项目有11个“天池董事屋”设有游泳池,其中7个在室内,在客厅就可以看到孩子游泳,在香港开售当天创下28万元/平方米的成交纪录。而成都也会有升级版的带室内游泳池的“天池董事屋”。
成都地位信和西部投资第一重镇
2007年拍地的时候是成都“地王”,这是否是冒险之举?陈秉刚说,“对成都看好,就不叫冒险,信和是一家很稳健的公司”。在他看来,成都拥有西部机遇,有“后发而先至”的优势:可以迅速吸收别人几十年及数百年的发展经验。而且成都人容易接纳新事物,消费力强劲。世界500强企业纷纷来到了成都,这个月财富全球论坛也在成都举行。
据陈秉刚介绍,在信和集团的投资蓝图中,成都的位置已经是举足轻重,是信和在西部投资最大的一个城市。
目前,信和有两个规模过百万平方米的项目在西部开发中,一个在成都,另一个位于重庆,打造了一系列“御龙”品牌产品,而成都的单项建筑面积是最大的。据透露,陈秉刚个人非常看好成都市场,甚至也在成都买了房。公司名片信和集团
信和集团是香港主要地产开发商之一,为香港恒生指数成份股之一。旗下有尖沙咀置业、信和置业、信和酒店3间在香港交易所上市公司及黄氏家族多间私人控股公司。其中,信和置业已成为香港恒生指数成份股(蓝筹股)及恒生地产指数成份股之一。据2012-2013年度的中期报告显示:总资产超过1240亿元港币。
目前,信和集团已发展逾200个项目,现拥有土地储备逾约4070万平方尺,其中只有2%是已出售物业,而发展中物业高达69%的比例。在内地多个城市,包括上海、厦门、广州、成都、重庆及深圳等地发展了多个住宅、写字楼和商场项目。
而其在新加坡的姊妹公司远东机构是当地最大的私人物业开发商,资产庞大。另一姊妹公司杨协成主力发展亚太区内的饮食业务,于马来西亚及新加坡的饮料市场占据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