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a10版:特刊 上一版  下一版
日期:[2013年06月03日] -- 特刊 -- 版次:[a10]
华西“财富全球行”记者探寻新世界集团香港发展足迹
面包砌成蒙娜丽莎 用艺术点亮商业
2013年06月03日


总部所在地新世界大厦。


K11入口处,用6000块吐司制作的手持手机的蒙娜丽莎,吸引着无数来访者的眼球。


香港会展中心天台的员工种植园,让人感受到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曾经举办“香港回归”仪式盛典的香港会展中心。


K11员工胸前的艺术家印章。


K11内部,处处都充满艺术感。





  

探总部
  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的总部位于中环的新世界大厦,但其投资及运营的项目却遍布香港各个繁华商业区,其中最知名的当属维港岸边的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最有特色的莫过于位于尖沙咀的全球首个购物艺术商场K11。1970年成立的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随着香港和内地的发展,走过了风风雨雨的43年。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在K11商场,在成都河畔新世界,正如新世界中国地产拍摄的微电影名字——“发现幸福”一样,每一块大理石,每一块玻璃似乎都在对你讲述一个关于幸福、关于回忆的故事。在走访新世界旗下的几个经典项目的过程中,记者深切感受到了这家企业的大胆与创新,而精细化更是香港地产商和内地开发商的最大区别之所在。
第一站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大胆:香港回归之际果断投资
许多内地人可能没有去过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但可能从电视上看到过它。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权交接仪式正是在香港会展中心的新翼大礼堂举行,当五星红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的时候,它瞬间成为全世界的焦点。5月14日上午,华西都市报记者来到会展中心,寻找那些被凝固的瞬间。在维多利亚港边的金紫荆广场上,许多游客正在合影留念,这里也是香港每天举行升旗仪式的地方。背后的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像一只巨大的海鸟,正欲展翅高飞。从金紫荆广场进入会展中心,一排老照片展示了当年“香港回归”典礼时的盛况。走到当年举办交接仪式的大礼堂,尽管这里已经丝毫看不到当时盛典的影子,带我们参观的会展中心工作人员的语气中仍然充满着自豪与激动:“五星红旗就是在这个前厅冉冉升起的。”整个会展中心有6个展览厅、2个会议厅、2个世界级会议厅前厅、2个演讲厅、52个会议室,可租用面积达6万多平方米。更难得的是,有7家各式中西餐厅,全部是会展中心自己营运,极大地方便了参观人群。据统计,每年有超过1200个大型展览在这里举行,包括每年的书展、食品展、动漫展和珠宝展等。会展中心始建于1984年,那一年,中英签署联合声明。在其他香港发展商对大型投资失去兴趣的时候,郑裕彤显示了对香港的承担和决心。当年12月新世界集团与香港贸易发展局达成协议,在湾仔北岸出资及兴建了会展中心,随后在填海而成的土地上修建了新翼,刚落成就举办了“香港回归”仪式。现在看来,正是当时的大胆,造就了如今会展中心在香港会展业中无可撼动的地位。
第二站 K11创新:寻找艺术商业最佳结合点
  很难用一个词语定义K11。这里可以说是商场,却有大量的艺术品;这里可以说是艺廊,却也有不少商业店铺和美食。“造梦场”,也许是一个较为贴切的词语,因为无数本土及世界各地的艺术家都曾经在这里举办过个展,来购物的人们也在这里寻找着遗落在高楼大厦间的梦想。刚从广场进入K11,一幅手持手机的蒙娜丽莎就吸引了记者的眼球。这幅用6000块吐司制作的艺术品,会跟随不同的节日,变换手中所持物品。而每一次,艺术家都会从国外飞至香港,完成这幅作品的更新。一位顾客告诉记者,在尖沙咀这个人头攒动的区域,很难得有这样一个商场,让人感觉到实实在在放松的节奏。就连这个名字也是十分随心。据说K11原为当年土地发展的编号,代表九龙区第11个项目,新世界发展执行董事郑志刚表示,K11起初的确是无意义的代号,但他们却发现K11也可以有东方哲学“虚实共生”的涵义,他从小便梦想拥有自己的王国“Kingdom”,刚好英文字K又在字母中排行11,就决定把这个商场命名为“K11”。被称为全球首个购物艺术商场的K11,“就是希望艺术和商业能找到最好的结合点。”陈观展说,“现在团购、网购太流行了,购物就变成一种完成任务似的,我们希望这个地方带给大家不一样的全新的购物体验,发现身边的艺术,发现身边的美。”
电器怎么用都有规定精细化香港地产的“灵魂”
在参观和访问过程中,记者发现那些老的楼盘反而散发着更加浓郁的生机。树木更加茂盛,配套更加完善,更令人惊讶的是,那些看上去并不陈旧的楼宇,竟然都已经有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历史。除了设计和建造上的品质,陈观展认为,后续的管理才是香港和内地房产商的最大区别。

建构社区住宅不是冷冰冰的建筑
  华西都市报:新世界的很多项目已经成为香港地标性的建筑,比如香港会展中心、星光大道,您认为作为一个成功的地产商,除了盈利之外,在城市发展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陈观展:地产商给人家的感觉往往是,地产是一个暴利行业。我认为,一个地产发展商,本身是上市公司,需要利润,但他生产的产品跟其他的产品不一样,住宅产品是社会发展的载体,看得远的一个地产商应该利用房子这个载体,更多注入一些文化的东西。地产不是买了地然后建房子卖房子,更重要的是后续服务,或者说一个社区的建构。房子既然是一个载体,就要融合本土文化,或自然环境的特色,而且要注入一些创新元素和灵魂。什么灵魂呢?四面八方的人在这里买了房子,住在里面,大家互不相识,住宅是不是这样一个硬梆梆、冷冰冰的建筑呢?不对。我们要建构一个和谐沟通的社区,现在我们在新界专门拿一栋楼设立一个中心,让所有的业主能够集中体验和交流,如何环保、节能,厨余怎么去回收改造。我们希望引入这些元素,让大家互相交流。我们还有些收购的农地,准备种一些植物和果树,分给每一个分公司,每一个部门,周末去耕种,也就是让大家重返自然,体验可持续发展的东西。我们希望把建筑或物业当成一个载体,更多注入人文精神。很多人说建筑商、地产商一定是破坏环境的,我说不一定,我们希望原来的一块不太好的地,把它收购过来,把环境搞得更好,建造一个社区。

“交楼大使”让服务最大限度人性化
  华西都市报:在物业的后期管理上,香港的房地产公司的确有许多值得内地企业借鉴的地方。陈观展:的确,在社区管理上,或者说在整个社区物业的维护上,香港的地产商都是很注重的。在香港,30年或者40年的楼,看起来感觉不是很旧的。有些楼旧了,怎么维护,怎么更新,香港有一套很成熟的经验,通过政府资助主导,业主自己维护。物业的建造只是很短暂的,物业是不是升值,是不是居住得好,不是说我建得好,你就住得好,需要的是社区环境的维护,包括停车场,包括公共卫生、公共秩序。这些如果不好的话,整个物业的价值会降低,要改善人的居住环境,社区的维护是非常重要的。华西都市报:不仅要有好房子,更要有好管家,需要可持续发展。您觉得还有什么值得内地学习的?陈观展:香港房地产的精细化。我们把开发这个流程分为几个环节,我们几个环节都慢慢地定量化。所谓定量化,就是说每个节点都控制它的周期和质量。现在内地也开始做这些了,在香港普通的标准,放在内地就是高标准了,因为香港的高地价,房子很贵,要让顾客买你的产品,一定要做工非常精细。比如我们在用料用工上,特别是在房子内部更加人性化。比如厨房、浴室怎么设计最适合,有限的空间里面,怎么周转最好,都会考虑到。交房时,我们要求零切线交给客户,所谓零切线就是我们要通过自己的物业管理公司检查过,认为都是合乎要求了,才能够锁上门,然后我们再配备礼物,喷上香水,然后交房子给业主。另外,电器怎么使用,有什么要求,我们也有一套规定,而且我们还推出了一个很贴心的客户服务,有专门的“交楼大使”,要求“交楼大使”在名片上印上自己的头像和电话,让业主认识他,有什么不明白以及要更换的,在六个月内都可以找这个人。发展历程
钢筋水泥凝固43年历史
1972年,香港股市波谲云诡的一年,短短12个月,恒生指数上升1.6倍,多家如今大名鼎鼎的蓝筹地产公司纷纷上市:长江实业、新鸿基地产、恒隆地产等,成立于1970年的新世界集团也是其中之一。早期的新世界集团主营物业发展业务,无论是奠定尖沙咀繁盛的新世界中心,还是首个大型多栋式豪宅碧瑶湾,以及香港首个卫星城沙田第一城的开发建设,紧跟香港发展步伐的新世界集团,与港人一同成长。与此同时,对内地市场的情有独钟和眼光独到,让新世界集团早在1980年就合资兴建了广州中国大酒店,并管理酒店长达13年。在中英签署联合声明后,大胆投资兴建及管理香港会议展览中心,而扩建后的香港会展中心,正是1997年香港主权交接仪式的举办地。1999年,主要负责新世界集团内地项目的新世界中国地产在香港上市,更彰显新世界集团对内地发展潜力的肯定。迈入新纪元,新世界集团在香港的业务更趋多元化,穿梭于维港两岸的新世界第一渡轮,通达香港多地的城巴、新巴,成为许多港人生活中的一部分;投资兴建及管理星光大道,则让香港多了一处旅游地标景点。从城市建造者到城市建设者,新世界集团将这种理念也早早地引入内地。参与城市基建发展,打造中国百货旗舰,捐赠5000万元人民币修建水立方,新世界集团早已不只是一家房地产开发商,而是用钢筋和水泥,将历史凝固在其中。新世界集团现在在内地业务遍及4个直辖市和24个省,是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资者之一,投资超过167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