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31版:房产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日期:[2013年05月14日] -- 房产周刊 -- 版次:[031]
房企“川军团”上演扩张计
走出省外 风险和利益的博弈
2013年05月14日

  

@华西都市报:
  以蓝光和置信为代表的“川军团”省外攻城略地,引发关于川籍开发商全国布局谋求发展的讨论。在外来房企的夹击下,市场份额被严重挤压。走出本土,到更大的市场上去分食蛋糕,成为了许多房企的策略。
  在竞争日益激烈、调控持续收紧的背景下,本土房企如何在市场中寻求突破和转型成为了一个关乎生存的命题。
  4 月 24 日蓝光高价拿地进驻青岛市场,相隔仅半个月左右,蓝光又成功在长沙拿地。事实上,在外来房企的夹击下,市场份额被严重挤压。走出本土,到更大的市场上去分食蛋糕成为了许多房企的策略。以蓝光和置信为代表的“川军团”相继走出成都,在业内引起了一轮关于川籍开发商全国布局谋求发展的讨论。
  其实,本土房企出省攻城略地早已不是新鲜事。成都本土两大巨头——置信、蓝光都曾经走出成都。作为成都房企的佼佼者和代表,置信和蓝光在成都收获过无数的赞誉。然而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开发项目,需要的不仅仅是资金,更多的是底气。
  多年前,成都置信就在上海金山区开发过欧筑·枫岸华庭。蓝光于2010年在北京丰台区成功打造蓝光·云鼎项目。2013年4月24日,蓝光在青岛再出新动作,连续叫价后击败众多买家,最终高调拿下李沧区虎山路41、79号地块,楼面地价3990元/平方米,溢价率高达37.3%。正当业内人士还在讨论蓝光青岛拿地事件之时,5月9日,蓝光再战长沙楼市,成功斩获位于洋湖垸总部经济区的宗地的消息再次传回成都。两次省外拿地,前后只有半个月左右,让业界再次惊叹蓝光高效模式。
  “近年来,外来企业在成都取得了不俗的市场表现,保利、华润、万科、中海等知名一线地产企业来势汹汹。面对这样的窘境,本土企业一方面要忙于收复失地,另一方面又不得不走出本地,布局全国。然而地区居住文化和消费习惯的差异,是本土企业扩张道路上最大的绊脚石。风险和利润实际是并存的。”在谈论起本土企业省外扩张时,业内人士表示。当房企在一个区域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势必要到更广阔的舞台上寻求机遇。布局全国不仅是机遇利润的考量,更是企业长线发展和品牌塑造的必经之路。
布局全国 产品撬动外地市场
  选择一个陌生的城市,面临的不仅是机遇,也有挑战。最直接的就是企业知名度的问题。正如云南知名地产商俊发来成都时,用了很长的时间让购房者认识,才得到业内人士认可。类似的例子还有河边荣盛。这些在当地都取得了无数赞誉的房企,来到成都后都经历了一定时期的品牌塑造期。
  四川中原地产营运总监何涛认为,“近年来置信探索性地往外围发展。蓝光也历经了‘成都蓝光——四川蓝光——中国蓝光’的战略发展。川籍开发商走出本土体现了企业的全国战略性部署。当资金水平、开发运营能力、渠道建设成熟的时候,布局全国也就成为必然。”对于房地产而言,品牌的吸引力对后期的销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像置信、蓝光这样大胆走出成都的开发商,如何在省外取得市场的认可?何涛认为,以蓝光本轮在青岛、长沙所拿地块的情况来看,主要集中在二三线城市,而没有选择在地价和开发成本较高的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拿地,这样的选择,对擅长高效运营的蓝光而言,反而更有把握打造出贴近当地市场的产品。目前蓝光在昆明也告别了单盘时代,市场占有率会明显提升。“从品牌输出和品牌认同的观点上来看,所有的品牌都归结于市场,而蓝光撬动市场的关键就在于产品。”专家观点
走向全国需要缜密规划
华西城市与房产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温利阳
  本土开发商如何走向全国形成规模,和京派、沪派、粤派、渝派开发商逐鹿中原?华西城市与房产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温利阳表示,在项目前期规划、中期营销、后期推广方面都需要缜密的规划。
  首先要设立深入全国的土地、市场、消费行为等方面的研究机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知己不知彼难免打败仗。
  其次要深度开发一个企业在全国区域的发展战略,没有战略就会缺少系统思考,但是不要轻信一些修改战略模本的、换汤不换药的所谓管理咨询公司。
  再次要深度整合资源,最大化地利用人力资源、金融机构、外部顾问机构的资源,企业走向全国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形成深度的战略联盟。
  最后,企业管控的结构一定要合理,管理要精细化。驻外人员权力过大,企业拿地风险等就会加大,而权力过小,企业的发展就会受到制约,因此,管理要完善,信息系统和外部的顾问机构要发挥最大化的作用,这样才会便于企业管控,企业才能做到大而不乱。
华西都市报记者孙诗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