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3年05月14日] -- 第1眼·观点/互动 -- 版次:[002]
公款消费,还需全方位压缩
2013年05月14日

  

□华西都市报评论员李晓亮
  新闻就怕对比着看。之前有“整治公款吃喝致餐饮业消费低迷”的新闻。而昨日,又有三条关于公款消费的消息:“专家称地方豪华办公楼资金来源多违规”;“广东贫困镇删三公信息 政协委员:别侮辱民众智商”;“10家上市国企年招待费超29亿元用于维护关系”。
  两厢对比,顿时不知该作何表情。综合来看,公款吃喝萎缩,是不争的事实;但若置于涉及吃喝接待、购车出国、楼堂馆所等公款消费领域,就会发现“严控”虽给力,需加码的地方也不少。
  比如广东的贫困镇鳌头镇,之前贴出“三公”经费,公务接待费高达一百多万,遇质疑后,官网删除信息。这一幕何其眼熟:之前广州41个部门晒“三公”经费,广州质监局更是披露出人次、人均标准等详情。然而该内容第二天就被删,代之以统一的“简版”。以简版公开代替详细资料披露,是种“逆淘汰”。值得拷问的是,为何事涉“三公”,就要习惯性地模糊化?
  不光是购车和吃喝,楼堂馆所方面,也凸显了压缩公款开支的困境。“本届政府内,政府性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曾反映了中央政府“让人民过好日子,政府过紧日子”的决心。可就如人民日报所言,财政预算制度不够完善,公众监督和纪检监察问责力度偏软,导致移花接木、寅吃卯粮的超标“豪华楼”屡屡出现。正因如此,专家建议让盖楼成为“谨慎的危险决策”。
  何止盖楼,从“10家上市国企年招待费超29亿元”可看出,在公款消费方面,所有决策都应是“谨慎而危险”的。任何违规,都该受到惩戒。唯有如此,三公问题或才有真正解题之日。而届时从公务接待、公款吃喝和楼堂馆所上省下的钱,也可用来反哺民生。说到底,政府过紧日子,才能真“让人民过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