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厕无需“标准崇拜症”
@刘克梅:卫生部近日就《公共厕所卫生标准(征求意见稿)》征求社会意见。意见稿要求,附属式公共厕所每平方米苍蝇数小于等于1只,独立式公共厕所小于等于3只。
公厕新国标虽具强制性,但精确到几只,短期内难真正落实,这种“悬空”,会让新国标公共效率大打折扣。公厕新国标要走出“标准崇拜症”,多考虑实际。比苍蝇标准更重要的,是循序提升公厕卫生水平。
少些互殴抢座的闹剧
@王旭东:网上一条关于老人抢座互殴的微博,传得很热:说的是公交车上,面对让座,两名年约七旬的老人,竟拼命争抢,由互相争吵,到飞踹殴斗,闹得不可开交。
让座引发骚乱,让人始料不及。但不能因这次意外,就放弃让座。让座本该传递“正能量”的。人与人之间多一分理解,社会就多一分相融。爱心让座,让人感到很温馨;可索取式“让座”,迫于无奈的“让座”,以及上述的抢座,则会激化矛盾,激发潜伏的“负能量”。
抗日剧别过度娱乐化
@杨朝清:国内抗日剧数量惊人,但戏说成风、穿帮不断增多等现象却遭到网友吐槽,有网友列举了目前抗日剧的三宗罪:武侠化、偶像化和鬼子脸谱化。也有名人批评称抗日剧把悲剧变成闹剧,把一段历史记忆变成搞笑娱乐节目。
伴随着消费文化的转型升级,在不违背历史逻辑的基础上,为抗战剧涂抹色彩,本是魅力所在。如果说过去高、大、全的形象塑造是单薄的,为博收视而过度武侠化、偶像化又走向另一种极端。穿越历史也好,畅想未来也罢,如果不带着诚意去创作,就难有打动人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