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3年02月21日] -- 第1眼/观点 -- 版次:[002]
“门卫心理学”取决于权力态度
2013年02月21日



  

  李晓亮(华西都市报评论员)
  节后首个工作日,《人民日报》就派多路记者赴多个城市机关单位,调查节后到岗情况。结果,却颇值担忧。除个别单位,政务秩序井然,多数单位“人在心不在”。
  而与湖南娄底房管局比,有人到岗都算不错了,该局竟自行将法定7天假改成10天。直言国务院规定“好遥远”。听到这样的“心里话”,让人心里不是滋味。
  实话实说,有时还真让人一下不好接受。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便民利民的规定,似乎只存在于通知里,流传在新闻中。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早已深入人心。可上述却都是背离八项规定,远离民众的做法。
  昨日更有一条类似新闻惹来热议:“政府门卫自称过滤器:放‘上等人’、拦添乱百姓”。和“国务院好遥远”一样,这也是江苏某市政府一名门卫的心里话,他坦言:“我们就是‘过滤器’——那些可为领导增光添彩的‘上等人’能顺利进门,而那些可能给领导添堵、添乱的平头百姓绝不能想进就进。”
  这样的门卫心理学是怎么形成的呢?苏北某县政府一名门卫可能有切肤之感:他曾因为放进上访户,险些丢掉饭碗。
  政务部门一直是服务部门,民众养公务人员就是为了给自己办事的。而如果政府部门却反过来视民众为麻烦,不自觉将那些诉求不平的民众摆在对立面,甚至门都不让进,这样又怎能和谐政群关系,又怎能密切联系民众呢?又怎么让人相信这些部门是会设身处地为民谋福而非与民争利的民心部门呢?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有怎样部门才会有怎样的门卫:如果门卫都是自命“过滤器”,将一切有事找政府的人都自动视为惹麻烦的杂质,那么其供职的部门也绝非服务型政府部门,而只是官僚做派的衙门。
  如果包括门卫在内的所有公职人员,都是一心要充当民众和政府情感的润滑剂、粘合剂,一心一意只为增加公共福祉,那么这样的部门才是值得民众信赖和尊敬的政府机构。这样的公权运作,也才基本合格称职。(相关报道见2月20日《燕赵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