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噼噼啪啪……”伴随着鞭炮声、唢呐声以及人群的欢呼声,一辆从新北川开往禹里乡的客车从隧道中驶出。昨日中午12点,北川关内群众出行的新通道任禹路初步通车试行,身着民族服饰的羌乡儿女舞龙灯、跳萨朗为其欢庆。
车程2小时缩短为20多分钟
“地震后,路不好走,我很少出去。”村民杨道科指着擂禹路的入口说,“擂禹路两侧一边是悬崖一边是峭壁,特别是到了冬季,道路被冰雪冻住后更是危险。”
“5·12汶川特大地震”对北川原有公路网络造成严重损毁,北川关内12个乡镇12万余群众只能靠条件极为恶劣的擂禹路与外界保持联系。擂禹路为环山道路,路面以泥结碎石为主,路况险要,弯急坡陡,关内百姓出行极不方便。
“7座越野车在地震后成为我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在没有雨雪天气的情况下,走擂禹路出去要用2个小时,遇上雨雪天气,在山路上一堵就是一两个小时。”杨道科说起以前的出行皱起了眉头。
“现在好了,从我们这儿坐车到任家坪只要20多分钟。”家住任禹路最后一个隧道口附近的蒲玉芳说。地震后,她很少走出大山,“一般两三个月才下去一趟。”
车费50元减少至7元
“从禹里到擂鼓镇7块钱。”客车司机李勇边比划边说。回娘家探亲的禹里乡村民何小玲幸运地成为任禹路上的首批乘客。
何小玲说以前从禹里到擂鼓镇单边要花50块钱,来回就要花掉100块。“坐车花费高,遇上雨雪天擂禹路又危险,我回娘家的次数也就不多,现在我可以时常回家看看了。”
任禹路贯通后给村民出行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使得关内丰富的药材、高山蔬菜、特色农产品能尽快地进入市场,为当地村民增收。
出行一年几次变一月几次
“这下好了,我女儿周末也可以回家了。”家住小马桩隧道附近的吉云会高兴地说,“以前我两个月才能去看她一次,她也只有放大假的时候才有机会回家。”
吉云会的女儿14岁,在安昌西苑中学读初三。前年国庆,吉云会不放心女儿一个人走擂禹路回家,便下山去接她。“那天走到半山腰就下雨了,路上又有车祸,饿起肚子在山上堵了两个小时。”
“现在路通了,路况好,到任家坪只要20多分钟,我女儿周末也可以回家了,我们出关走亲访友也很方便。”吉云会说,“等任禹路正式通车后,过往的人多了,我考虑可以卖点副食,能增加点收入。”
华西都市报见习记者 刘佩佩记者姚茂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