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四川盆地南缘和云贵高原北麓的长宁县,兼有四川盆地地貌和盆周山区地形,出露地层8个系30个组群,有“西南地质博物馆”之称。复杂的地质构造和多样的地貌,留下了众多的地质奇观,也形成了形态各异的风动石。
砂岩风动石——“大石姆”
在宜宾市长宁县三元乡双龙村9组的一座山顶上,有几块大石头耸立在公路旁,其中有一块处在一棵大榕树下,岩石和下面基岩之间的支撑点很小。周围群众都把这块石头叫“大石姆”。据测量,“大石姆”长6.6米、宽4.7米、高2.6米,而底部接触部分周长仅1米多。家住大石姆旁边的一位村民说,一有地震,“大石姆”都晃动得厉害,但始终未倒。
■解密 据专家考证,“大石姆”是一块长石石英砂岩。“大石姆”砂岩岩石上、下层的泥岩、泥灰岩抗风化、剥蚀能力弱,而砂岩抗风化、剥蚀能力强,在长时间的日晒、雨淋作用下,岩石上、下层的泥岩沿着岩石的层面风化、淋蚀掉了,岩石周围的砂岩也沿着岩石的节理风化、淋蚀了,唯独留下了这块可以摇得动的“大石姆”。
泥岩风动石——“大石包”
在长宁县长宁镇农权村9组的一条公路旁,有一块形如“蘑菇”的泥岩巨石耸立在山丘顶部。巨石顶部大,底部小,远远望去犹如一朵正在生长的大“蘑菇”,当地群众称之为“大石包”。
经丈量,“大石包”最大直径10.2米,高6.56米,周长36.6米。虽然“头重脚轻”,但这块巨石却历经风雨,却一直屹立未倒。民权村所处的地貌为川南典型的浅丘地形,这里出现这样的巨石确实十分罕见。
■解密“大石包”为侏罗纪泥岩球状风化(差异风化中的一种)形成的。岩石出露地表接受风化时,由于棱角突出,角部受两个或以上方向的风化,而面上只受一个方向的风化,故棱角逐渐缩减,最终趋向球形。这样的风化过程就是球状风化。“大石包”与原来的地层和岩石是融为一体的,出露地表以后,经大自然的风化、淋蚀,就留下了这样一块球状的风动石。
石灰岩风动石——“情侣石”
在长宁县梅硐镇中坪村,有两块石灰岩像情侣一样紧紧依偎在一起,矗立在一块地中央。巨石向南倾斜,有些像比萨斜塔的样子。每块奇石高10米左右,周长12米以上。两块奇石的底部与地面石灰石并未“生”在一起,而更像凭空放在石灰石上面一样。
就外形而言,南面的那块石头要“伟岸”些,有两个接触点“放”在地面的基岩上,就像肌肉发达的男子汉;而北面的那块石头则要“苗条”些,与地面同样只有两个很小的接触点,就像一位身材曼妙的女郎。
■解密 梅硐镇的“情侣石”,为距今5亿年左右古生代的石灰岩,原来是一整块石头,岩石经差异风化、侵蚀和溶蚀,周围的和中间的石灰石都被风化、侵蚀和溶蚀掉了,形成了两个垂直的大型柱状石头。在水平方向上,岩石顶部被风化、侵蚀成锯齿状,岩石底部与基岩的层理接触处均逐渐被溶蚀缩小成为支撑点,当北面岩石的底部支点不能平衡支撑上面的岩石时,岩石便向南倒去;而南面石头底部有一个稍高的点支撑了石头,这样两块石头连在一起,形成了现在的奇观。
长石石英砂岩——“神仙塔”
长宁县古河镇新伍村6组有一块奇特的“大石头”,当地群众称为“神仙塔”。这块奇特的“大石头”藏在竹林之中,高4米多,周长9米左右,由3层石头叠加而成:下面是一整块巨石,高约2米;中间一层的石头较薄,裂为4块,上面一块较宽,盖在上面,形成蘑菇状的“风动石”。
■解密 研究地理的专家说,这块“风动石”母岩是中生界侏罗系的长石石英砂岩。在长时间的日晒雨淋作用下,岩石上下层的泥岩沿着岩石的层面被风化、淋蚀掉了,岩石周围的砂岩也沿着岩石的节理被风化、淋蚀了,之后留下了这块奇特的大石头。 文/图 刘龙泉
名词解释
■风动石,又名兔石。其实,早在明代张岱的《夜航船·荒唐部》里就有记载:“漳州鹤鸣山上,有石高五丈,围一十八丈,天生大盘石阁之,风来则动,名风动石。”其奇妙之处就在于它前后左右重量平衡极佳,大风吹来时,石体左右晃动,但倾斜到一定角度就不会再动了,故称风动石。
长宁的风动石,都是差异风化的结果。岿然耸立的风动石,虽用力一推便可触动,但却历经沧桑,屹立不倒,其结构的精巧性和平衡性,让人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