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溶洞开发流行潜规则,古蔺将出台专门的管理办法
这两天,泸州古蔺二郎镇清水村村民甘凤梅不幸坠落溶洞遇难的消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喀斯特地貌区域占了古蔺全县面积的大半,全县溶洞密布。昨日上午,古蔺县二郎镇政府,已组织工作人员,商议在各村寨比较危险的溶洞洞口,设置安全防护的事宜。
甘凤梅不幸坠落溶洞遇难的消息,给这座川南边陲小镇的敲响了警钟——如何加强安全监管及安全利用这些溶洞资源,提升乡村公共安全,成为当地相关部门需要迫切面对的事情。
暗河密集成村民取水之地
在古蔺县护家乡,几乎所有村民,都对当地较大的溶洞如数家珍。除说出溶洞的位置和大小,还包括存有争议的名字,以及关于与溶洞有关的流言。
42岁的张光元住在护家乡天堂村,离他家200米的丛林里,是当地有名的“野人洞”。1997年,张光元做酿酒买卖,为追求水质,他与同伴第一次进洞。张光元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在洞内暗河中,接上了管道。
“护家乡的溶洞大多是相通的,最远点的可达到三四公里,洞内峭壁陡崖间,只听哗哗水声。”但对于安全问题,张光元笑称,“村民都是机灵人,危险的地方不会去。”
在古蔺多数乡镇,天然溶洞是村民的一大水源。
2011年夏天,古蔺县遭遇特大旱灾,溶洞暗河一度成为村民的救命稻草。东兴乡李家寨村马鬃岭的凉风洞,去年夏天,当地村民频频光顾。但据村主任罗波说,由于洞内地形过于险恶,取水没有成功。
每逢夏季成村民娱乐场所
昨日下午2点,华西城市读本记者走上了通往古蔺护家乡天堂村“野人洞”的山间小路。脚下,杂树丛生,同行的村民王远江指着树丛说:“注意,下面是一个很深的坑。”
在一座巨型石壁上,“野人洞”洞口高约百米,宽30米,洞口峭壁锋利。往里看,一朵微光从互通洞口渗入。
王远江说,“七八月份站在洞口,里面吹过来的凉风,才叫舒服。”每个夏天,他都是这里的常客。
让他印象最深的是,每年端午节游百病,村民们都会拿着电筒,“到洞里面来兜一圈。”
好事的娃娃,也会钻进洞内,以破坏水管为乐。在龙山镇草坝村村民张世华的记忆里,还未曾有谁对村民进洞的行为进行干预。
昨日,华西城市读本记者走访了古蔺护家、龙山、鱼化等乡镇。一路上,大大小小的溶洞,许多已被村民们开发利用。然而,他们的举措均是无人监管的自发行为。“谁最先发现、使用,谁就可以成为洞主。”当地一位知情人士说,这已经成为“潜规则”。
暂无监管
以村委会提醒为主
古蔺县共有26各乡镇,今年33岁的古蔺人李易,因酷爱露营,曾与伙伴把各个乡镇走了个遍。他说,古蔺县境内的溶洞多为横向,天坑相对较少。“在雄怪壮美的溶洞口往里看,里面的景象实在很诱人。”
古蔺县应急办工作人员陈吉说,去年4月,观文镇一村民追逐野生动物进了一个溶洞,“他用烟雾试图把动物熏出,结果自己丧了命。”陈奇感叹,古蔺县境内溶洞太多,还有很多没有发现。
目前,古蔺县各乡镇,还没有一处天然溶洞洞口,设置有警示牌或防护栏类的设施,多数乡镇对溶洞的安全隐患,均是通过各村委会的宣传提醒给予落实。
然而,在偏僻的乡村,村民自身淡薄的自我安全意识,仍驱使着他们,随心所欲地往洞里走。当地措施
将出台专门管理办法
今年,古蔺县国土局就曾找到四川省国土局的专家,请教如何对溶洞进行开发和保护。下一步,他们打算选取区位有优势、基础条件较好的溶洞,通过规划建设溶洞地质公园,对有地质遗迹的溶洞进行保护。
古蔺县国土局局长何述清介绍,古蔺县有个别乡镇的居民日常用水,是从溶洞中直接提取的。如果有人在这些水源的上游倾倒垃圾,很有可能会危急这部分人的健康。今后,古蔺县国土局将会出台专门的管理办法,对溶洞开发和管理进行规范,同时对具有优质地质资源的溶洞进行保护。
打算建溶洞地质公园
“古蔺县境内的溶洞数量特别多,可以说遍地都是,肯定有不少溶洞有科研和旅游开发价值。”古蔺县旅游局局长李加强说,对于溶洞的开发、保护和管理,古蔺县还没有专门的措施,但已有了初步的设想。
李加强说,目前,他们的打算是:先对黄荆老林生态度假区周边的溶洞进行摸底,选取交通路网完善、配套设施较好的进行开发,最终建成古蔺首个溶洞地质公园。“现在还只是一个设想,不过具体的规划建设方案,我们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权威说法
省国土厅:
保护地质遗迹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有人朝溶洞里倾倒垃圾的行为,经本报报道后,引起了省国土厅的重视。
昨日,四川省国土厅地环处工作人员曾凡伟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时说,溶洞是地质遗迹资源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当地人朝溶洞里倾倒垃圾的行为会对溶洞这种地质遗迹资源造成破坏,同时还将破坏当地的生态,这种行为肯定不对。
“保护溶洞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对破坏溶洞的这种行为,每个人都有制止的责任。”曾凡伟还强调,地方政府是保护当地地质遗迹资源、生态环境的主要主体,希望此事也引起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同时,曾凡伟还说,对地质遗迹的保护,仅靠一个部门的力量还不够,需要当地环保、国土、建设、水利、林业和旅游等部门形成合力,才能起到最佳效果。
禁向溶洞倒垃圾有法可依
记者查阅了国家环境保护部环函(2010)358号关于《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其中就《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在含有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省份执行过程中的有关问题,环境保护部近日经研究,做出了明确解释。
一、考虑到石灰岩溶洞发育带在稳定性方面可能存在问题,为尽量避免安全隐患,《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中规定,生活垃圾填埋场场址的选择应避开石灰岩溶洞发育带。
二、若拟在全部为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的地区建设生活垃圾填埋场,确实无法避开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溶洞发育带的,应通过地质调查,选择地质条件较为稳定的场地,并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进一步提高场地的稳定性,从而切实保证生活垃圾填埋场在建设、运行、封场及后期维护期间的安全和稳定。
三、为使工程措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过程中,应加强监督管理,保证工程质量。
不难看出,关于禁止向溶洞倾倒垃圾是有法可依的,只要政府努力群众配合就能让这类违法行为无处藏身。
华西都市报记者 刘建 席秦岭共同守护
拨96111举报你身边的破坏行为
古蔺县还有多少溶洞遭到人为的破坏?除了溶洞之外,四川还有多少地质遗迹正在遭受人们的破坏?即日起,华西都市报、华西城市读本开通举报破坏地质遗迹的电话028-96111,欢迎您拿起手中的电话,告诉我们。
本报接到投诉后,会进行实地调查采访,第一时间将调查结果转交给当地政府和及省级有关部门。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共同守护我们的家园。
华西城市读本记者 逯望一曾业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