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要闻 | 002:要闻 | 003:要闻 | 004:要闻 | 005:第一眼 | 006:第一眼 | 008:锐评论 | 009:观天下 | 010:观天下 | 011:观天下 | 013:星娱乐 | 014:广告 | 015:星娱乐 | 016:运动会 | 017:都市汇 | 018:都市汇/成都 | 019:都市汇/社区 | 020:都市汇/大四川 | 021:都市汇 | 022:财富潮 | 023:专题 | 024:财富潮/评论 | 025:财富潮 | 026:财富潮/财经 | 027:财富潮/证券 | 028:房产周刊 | 029:房产周刊 | 030:房产周刊 | 031:房产周刊 | 032:房产周刊 | 033:房产周刊 | 035:房产周刊 | 036:房产周刊 | 037:房产周刊 | 039:房产周刊 | 040:爱家周刊 | 041:爱家周刊 | 042:爱家周刊 | 043:爱家周刊 | 044:爱家周刊 | 045:潮流周刊 | 046:潮流周刊 | 047:潮流周刊 | 048:潮流周刊 | 049:乐淘周刊 | 050:乐淘周刊 | 051:乐淘周刊 | 052:乐淘周刊 | 053:3C周刊 | 054:3C周刊 | 055:3C周刊 | 056:大特稿 | 057:城市读本 | 058:城市读本/读川南 | 059:城市读本/读川南 | 060:城市读本/读川南 | 061:城市读本/读川南 | 062:城市读本/读川南 | 063:城市读本/读川南 | 064:城市读本/读川南 | 065:城市读本/读城事 | 066:城市读本/读城事 | 067:城市读本/读城事 | 068:城市读本/读城事 | 069:城市读本/读城事 | 070:城市读本/读城事 | 071:城市读本/读天下 | 073:城市读本/三江潮 | 074:城市读本/三江潮 | 075:城市读本/三江潮 | 076:城市读本/三江潮 | 077:城市读本/三江潮 | 078:玩乐周刊 | 079:玩乐周刊 | 080:读资讯 | 081:城市读本 | 082:城市读本 | 083:城市读本 | 084:城市读本 | 085:城市读本 | 086:城市读本 | 087:城市读本 | 088:城市读本 | 089:城市读本 | 090:城市读本 | 091:城市读本 | 092:城市读本 | 093:城市读本 | 094:城市读本 | 095:城市读本 | 096:城市读本 |
□华西都市报评论员佘宗明
2012已到尾声,可有些人却惶恐不已,怕跨不过一个“时间槛”——12月21日,也就是电影《2012》里讲到的世界末日。据媒体曝,“12月21日,地球将会有连续3天的黑夜”的流言近日在多地发酵,许多市民听信流言,在集市疯狂抢购蜡烛、火柴,造成白蜡烛脱销。
“末日说”,已被科学证伪,当不得真。可如今,它却成了恐慌情绪与流言发酵的“集结号”。仅见诸报端的,就有多例:有木工念及“时日不多”,便辞掉工作,花光储蓄,到头来落得个“人活着,钱却没了”的悲催下场;有某女士偏信末日传言,坚持要捐掉数百万家产,让家人“快崩溃了”……狗血剧情的下文,或是“后果很严重”:许多家庭矛盾、亲情隔阂也由此升级。
而蜡烛荒,也是“末日说”被引爆后的场面失控。事实上,这一出,在盐荒闹剧中也曾出现过。谣言刺激下,消费就骤增,俨然是种奇怪的条件反射。或许有人说,抢购蜡烛,是迷信在作祟:“末日预言”是无本之木,却这么有市场,跟某些人“姑妄信之”“宁可信其有”的犹疑心态,抑或“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的偏执心理有关。这话看似没错,却忘了刨根问底:民本良善,是谁误导了他们的判断?
口口相传、逼真渲染,再加上集体无意识的助推,似乎是“疯抢蜡烛”的肇因。但谣言得以流布,比传播链条更关键的,是寄生土壤。正因“末日说”契合了很多人的某种心理动因,流言在“网式覆盖”的过程中,才未被戳破。不可否认,“末日说”这颗烟雾弹,之所以能击中许多人,跟他们身处的信息环境相关联。当他们置身于梗阻的信息场,处在科普盲区,权威消息“鞭长莫及”,那么他们难免形成判断偏差。对此,填补他们的“信息缺角”,不应被忽略。
但信息淤塞,并非“末日说”甚嚣尘上的根源,否则,很难解释为何有部分“高知人群”对它执迷不悟。对“末日说”的迷信,未必是知识缺陷,也许是心态偏失使然:当有些人精神颓靡,心中充斥着畏惧感,对被编织的“末日传言”过度敏感,也就不难想象。“知者不惑”,不能说担心末日将至是庸人自扰,可心灵的茫然失措,正是流言攀爬的梯子。对豁达者而言,就算真有异象,他们也不会自乱手脚。
当然,“末日说”制造的,也不仅仅是坏事:12月5日,成都某网络公司就宣布,给员工安排两天“末日假期”。此举是噱头也好,是迷信流言也罢,好歹给员工带来“额外福利”。说到底,“末日说”不过是一记烟雾弹,当饭后谈资可以,无需忧上心头。我们不是《2012》里的群众演员,入戏太深,影响情绪。
(相关报道见昨日本报2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