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2年12月05日] -- 锐评论·观天下 -- 版次:[016]
别把医疗服务等同于生意
2012年12月05日

  

■街谈□华西都市报评论员李晓亮
  古话说:“但愿天下人无病,宁肯架上药生尘”,对有些医德仁心的医生而言,患者病愈显然比自个的利益算盘重要。我老家有位叔叔是医生,儿时有个头疼脑热,感冒发烧,都是找他看病。每回打完针,常听他说:医院和监狱,是世界上最见不得“回头客”的地方,当这两个地儿“没生意”了,才有民生康泰。
  之所以重提旧事,是因看到一则新闻:11月30日晚,有网友发布了一条微博:“吴川市人民医院,有没有半点道德啊!难道这是值得庆贺的事情?”微博配图是一栋大楼外墙上,一条红底黄字的大条幅,上书“热烈祝贺我院2012年住院病人突破四万人次”。(相关报道见今日本报14版)
  十年前,还能听到家乡一位行医多年的老医生感叹,“最好医院永远没病人”;而今,一家医院在外墙上赫然打出大红横幅——“热烈祝贺我院住院病人突破四万人次”。两相对照,刺目异常。
  在挂出这条庆贺横幅之时,这家医院已经扯掉了最后的道德遮羞布。它相当于明白无误向外界传达了:病患住院治疗,就是一门赤裸裸的生意。可是,不管是医院还是民众,又都知道,求医问药,住院就诊,和纯市场产品和商业服务完全不同。医疗也存着市场,医药严格意义上也是一种商品。但是,它和教育一样,并不能摒弃公益向度。
  医者仁心,悬壶济世。治病救人的天职,要求医疗从业者不能等同于一般的服务业人员。所谓医德也就是这个行业的职业伦理。患者不仅生理疾病需要得到及时救治,个体尊严,也要得到精心呵护和尊重。就这点而论,最起码的要求是,每个病患在医院眼中,不能仅是一个物化的入院数字,也不应只是医院财务上不断蹿升的入账数字,而应是有血有肉,亟需得到诊疗的生命。
  只有推己及彼,视病患如亲人,才能精心尽责地救治照顾病患。而那种在医院宣传栏只着重统计宣传:“2006年住院人数超过1.2万人,2010年首次突破3万人,2011年达到3.58万人”的医院,显然掉进了钱眼,认钱不认人,让人心寒齿冷。
  冒犯公共情感,赫然打出“贺入院病患破4万”标语,说明医疗业“重收益轻关怀”的景象之下,藏着医德沦落。医卫体系不应仅仅依赖于市场原则运作,为保证优质高效医疗服务,必须辅以一套完备的职业标准,让“不能将人工具化”的常识回归。这,显然不是撤下横幅就能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