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2年12月05日] -- 锐评论·观天下 -- 版次:[016]
“听取骂声”传递出施政自信
2012年12月05日

  

□华西都市报评论员佘宗明
  媒体曝,11月30日,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在脱稿主持的座谈会上,让与会代表敞开讲,说真话,“网上的舆论,包括骂声我们都要听,更何况大家提的各种意见?”这引起不小反响。近半个月来,新一届常委们的多番讲话,平实质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李克强和王岐山两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在会议上,要求与会者“不准念稿,讲实在话”,都在倡导务实精神。
  而听取骂声的表态,也体现着务实气象。“兼听则明”,广开言路,听取舆论,并正视骂声,无疑展现出开阔的政治胸襟,也勾画出善治图景。敢于兼听,也能营造更好的舆论环境,增强政府公信力。
  在多元化的社会,舆论场中,难免会呈现参差的局面:有认可声,必有质疑声;有解读,也会有建言。而在网络时代,就像《人民日报》说的:“人人都有麦克风”,造就着人人可以参与的扁平化言论格局,对权力运行进行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关注。对于异质化的舆论,是听取还是回避,是讳认抑或直面,考量着施政自觉与智慧。
  不可否认,网上的舆论,会因裹上“原欲经济学”的色彩、议事秩序紊乱等,而呈现出某些瑕疵:如议题虚设,谣言滋长,注意力转瞬即逝,易被煽动等,但从主流看,在网络这一“话语容器”中,充斥着恳切的民意表达,也不乏议政建言。它拓展了人们的诉求表达渠道和监督路径,也为官民搭起互动交流的平台。
  既然是观点市场,网络上的负面论调,就不会消泯。多数批评声,说到底是出于善意,是权利申诉与期许表达。俗话说“爱之深责之切”,正因心怀热忱与期许,不少人才充当起社会的“啄木鸟”,以逆耳忠言来倒逼现实改观,以“针砭话语”来解剖时弊,促进社会进步。
  能否聆听这些观点,把脉民意,检验着政治包容度。“批评也是生产力”,勇于接受批评,才能与民众形成互动默契。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下,官员的纠错能力会得以提高,官民互信的生态也会更趋稳固。坊间的质疑、批评声,才能成为推动进步的“阶梯”,才能转化为最终的认同、叫好声。
  网络舆论,是民意的映射,是映照现实的多棱镜,也该成为施政的参考系。它的繁复芜杂,是社会价值地貌的投影,也是认知民情的切口。《人民日报》曾刊发评论称,“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传达出改革纵深化的信号,而“不完美的改革”,就该在听取民意反馈中,不断臻于完善。
  在当下,听取舆论,正成为社会的价值共识。无论是“让××说话,天塌不下来”的表述,还是“打捞‘沉没的声音’”“要正确对待‘责备音量’”的洞见,都在重申这一政治常识。温家宝总理曾强调:“要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而今,王岐山的“包括骂声我们都要听”的表态,也与其一脉相承。
  “听取骂声”,传递出施政自信,也有助于互信生态的构筑。将听取批评作为奋进动力,才能沿着“民意台阶”拾阶而上,在信任共振中,助推文明前行。
  (相关报道见今日本报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