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要闻 | 002:要闻 | 003:要闻 | 004:锐评论 | 005:第一眼 | 006:第一眼 | 007:广告 | 008:第一眼 | 010:广告 | 011:观天下/国际 | 012:广告 | 013:星娱乐 | 014:星娱乐 | 015:运动会 | 016:运动会 | 017:都市汇 | 018:都市汇/成都 | 019:都市汇/成都 | 020:都市汇/成都 | 021:都市汇 | 022:都市汇/大四川 | 023:都市汇/互动 | 024:大特稿 | 025:财富潮 | 026:财富潮 | 027:财富潮/金融 | 028:财富潮 | 029:财富潮 | 030:3C周刊 | 031:潮流周刊 | 032:房产周刊 | 033:房产周刊 | 034:房产周刊 | 035:房产周刊 | 036:房产周刊 | 037:房产周刊 | 038:房产周刊 | 039:房产周刊 | 040:房产周刊 | 041:旅游周刊 | 042:旅游周刊 | 043:旅游周刊 | 044:旅游周刊 | 045:食饮周刊 | 046:食饮周刊 | 047:食饮周刊 | 048:旅游周刊 | 049:爱家周刊 | 050:爱家周刊 | 051:爱家周刊 | 052:健康周刊 | 053:城市读本 | 054:城市读本 | 055:城市读本 | 056:城市读本 | 057:城市读本 | 058:城市读本 | 059:城市读本 | 060:城市读本 | 061:城市读本 | 062:城市读本 | 063:城市读本 | 064:城市读本 | 065:城市读本 | 066:城市读本 | 067:城市读本 | 068:城市读本 | 069:城市读本 | 072:城市读本 | 073:城市读本 | 074:城市读本 | 075:城市读本 | 076:城市读本 |
□赖黎明
最近一段时间,什么都用比喻。如果我们把今天的商业社会比喻成一桌酒席,那么最硬的那一道菜,必属“刚需”。诚然,这都是拜房地产所赐!
现在,无论我们谈论车市、楼市抑或其他工商业领域,忘了说这个词,你可能会被误解成不专业、不用心。就好比,创意产业要归功于今年那部脍炙人口的纪录片,以至于后来总有些半拉子创意人士动辄把“舌尖上”作为某一个IDEA的前缀,就仿佛汉语辞典里今年春天就把它破格增补了进去。
现在言归房地产,就等于言必“刚需”,它的话题感甚至大过了作为母体的房地产本身。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瞌睡遇见枕头——不得不发生的事情。但凡对眼下中国房地产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有所了解的人们,都知道它事出有因。所以说,它绝对不是出自于勇于开拓的勇气,而是发蒙于“逆来顺受”的聪明。
“刚需”引出的话题远不止于,它衍生出的副产品,有可能悄无声息间就破了楼市的旧命题和旧秩序。有没有这种效果,取决于谁来答题。比如COCO,它让供应者和刚需者双双觉得甘之若饴。我们感叹于COCO系的当市爆红,实际上在感叹它背后那家企业在新的市场形势下对“破与立”的想象力,并且感叹它已然践行到第三部曲……
早在2011年收官,本报就曾经断言,2012年的楼市主旋律是“思变”和“破局”。看似排比,实为一种因果关系。变从何起?从一个企业家顿悟到作为一个企业的终极目的,然后具体到战略安排的灵活可变性;破从何来?是一个团队知道市场需要什么、政策宽容什么、客群潜伏区域,从而作出横贯拿地策略、产品定位、营销策划的全面转型和再发挥。
大破之后需大立。这一点上,蓝光为成都业界乃至中国楼市贡献了一条活例。所谓破与立——破的是那些看似铁律的老套路和旧秩序,立的是新的消费群体、新的产品形态和新的居住格式的建立。很显然,蓝光COCO系的诞生,系统性地回答了这些问题,至少是正在回答这些问题。
环顾房企之林,这一现象发生在蓝光身上,并不十分令人惊奇。向来以“快字诀”行走江湖的蓝光,今年初及时修剪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旁枝末节,把主攻方向锁定在“快速决策、高速周转、滚动效益”这一法门上,坚持做市场最喜闻乐见的产品,以城市青年为刚需市场主力,纲领层面提出“永远做顺势而为的企业”……这些都构成了蓝光今年来迅速领跑成都市场的原因,而COCO作为一个市场现象或者一个营销案例,只是领跑者投影到市场的某一段标准缩影。接下来COCO要做的事情,无外乎是把蓝光作为一个大写字体,置于全行业和全体购房者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