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1版: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华西简介 |     PDF版 | 主编信箱 | 广告价格   
首       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版面概览   
2012年3月23日 星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期:[ 2012年3月23日 ] -- 评论 -- 版次:[ 011 ]
改革既需勇气 也当正视积累问题
2012-03-23

    今日之中国,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面对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面对“世所罕见”的复杂局面,深化改革总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考量。面对这样的改革形势,既需清醒坚定的政治勇气,也要统筹兼顾的政治智慧;既需珍惜发展进程中取得的来之不易的改革成绩,也当正视深刻转型中积累的不容忽视的改革问题。

    在今天的中国,关于改革的话题总能引起热议。30多年的改革开放,让全体人民切实分享了巨大益处,也让中国的发展跨上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改革”二字总能点燃激情、获得关注、触动思考的重要原因。

    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从不同层面划定了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明晰了推进改革的关键环节,确立了下一步改革的重点任务。当改革进入攻坚克难的深水区,要形成各种因素最优配比、找到改革发展最优路径,尤需科学研判改革棋局、正确判断改革形势。

    30多年改革开放,成就了社会主义中国前所未有的辉煌,让一个13亿人口的后发农业大国,昂首步入现代化。在国际风云几处寂寥几处衰落中,破浪前行的“中国航船”赋予一种崭新社会制度光荣与信心。

    经过30多年风云激荡,改革所处的历史环境、动力机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于改革,也存在一些不同认识。只有全面、辩证地看待改革,才能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凝聚起宝贵的社会共识。

    打开历史视野,定位现实坐标,中国从未停止改革的步伐。近十年来,一项项重大改革措施不断推出,覆盖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既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惠及亿万人民群众。

    如果没有持之以恒地攻坚克难,就没有医疗保险全覆盖、义务教育学杂费全免除,就不会有亿万群众“民生黄金时代”的深切感受;如果没有大刀阔斧的昂然奋进,就没有经济增长年均10%、经济总量世界第二、城镇化率超过50%,就不会有“中国号”巨轮举世瞩目的进步。

    这是我们研判改革形势的基本前提。外国人很难理解,为什么一个发展如此迅速、各方面都在快速变化的国家,它的国民仍然有着强烈的改革意识,不断重申深化改革。而深化改革之所以成为这个东方大国的主旋律,源于中国现代化的自身逻辑。

    小平同志说过,世界上的事物是变化多端的,社会是越发展越复杂。改革也不例外。时至今日,中国社会的发展已经步入一个新的阶段。许多过去被高增长掩盖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如何解决我们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如何让改革成果由更多人共享、更多人受益,如何破除阻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检验着我们党的执政能力”。这是胡锦涛同志一再要求“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现实背景。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牢记改革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这也要求改革的设计必须更加到位,改革的方向必须更加科学,改革的措施必须更加协调。

    今日之中国,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面对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面对“世所罕见”的复杂局面,深化改革总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考量。面对这样的改革形势,既需清醒坚定的政治勇气,也要统筹兼顾的政治智慧;既需珍惜发展进程中取得的来之不易的改革成绩,也当正视深刻转型中积累的不容忽视的改革问题。我们坚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开拓前进,就一定能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局面。

    (原载3月22日《人民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